今天,让昨天的自“嗨”继续,争取让学生“嗨”起来。当然,最好的教学是老师和学生一起“嗨”。
一进教室,我仍然把课题和板书框架做好。
课始,简要小结了一下昨天的课堂感受,了解了一下昨天回家后在家里聊课的人数,大约有三十来人。接着让孩子们回忆一下昨天的板书,不能回忆的可翻一下学力单。
约两分钟后,将学力单收起来,请了四位孩子板书每种方法的联系。在板书方法名称的时候,孩子们将第二种方法修改为“中线法”,更为贴切一些。四个孩子认真板书,其余孩子转身,我站到了教室后面,分享关于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梯形可以如何拼又如何推导的问题。请孩子发言,其余提问。这件事做完,板书也写完。再让孩子们转身,一起看这四位同学是否写清楚了推导过程。提出疑问,再修正。这四位同学的板书,感觉比我昨天的漂亮多了,还有一些个性化的表达在里面。然后,再次巩固了这四种推导过程。
接下来,我选了8位“导师”(首先导师得自己会,我“强势”地选了8个,后来才想起为什么不让孩子们推荐和自荐相结合呢,我最担心课堂上老师无意识的动作和语言伤害了一个积极向上的孩子还不知。)担任考官,每个“导师”考核4-5名同学,进行积分累加,每说正确一种推导过程得2分。不过,我也担任了“导师”,将那几个特别“活跃”的放到了我的组里,这样就不用请维持秩序的人了。很快分好小组,我们都各自进入角色。第一感觉我们是走进了一场招聘会,井然有序,大家都想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呈现出来。我这组的几位,也在积极努力,因为这个时候会就是会,不会就是不会,说不说得清楚“出来走两步就知道了”。不过,我发现还是有几个孩子练习,把之前还不太会的在反复练习,属于“不知足”的状态,而有的就很“知足”,会一两种就OK了。这反应出两种完全不同的学习观,往大了说叫人生观。是“知足”好还是“不知足”好,还真不能有个论断,因人而异吧。
十分钟后,开始有孩子给我反应,说某某太严厉,说错一个字都不行,而有的只让人家说一种就不说了,好吧,信息收到,我要做出调整。当然,这也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因为标准并没有多统一,属于“事在人为”。
孩子们压根就忘记了下课时间,下课后没有完成的小组依然在继续,一直到第二节上课,都给了大约5分钟的时间。这真的是让他们“嗨”了起来。
等到全部考核完,根据我收集到的情况,做出下一步计划:你觉得你需要重新认定的可以申诉,这是完全允许的。大约有10来个孩子需要,好吧,给你机会。不过,这个时候的主考官是我,下课后完成这件事。接下来书上的练习题很快落定。
大课间,进行了申诉孩子的重新认定。这件事就算结束了。
中途,问朱珠,这样做可以不?她羞涩地笑,说:“可以呀!”
这节内容本来一节课就能搞定,我居然花了四节课的时间,是不是太“小题大做”呢?如果我们立足于面积公式是什么,可能一节课就可以了。只是,我不想放弃这节课的“探究”味,这“探究”味里,有推理、有建模、有表达、有思想,学生多一种就多一次的推理、建模、表达和思想的渗透,多一次就多打通一次“任督二脉”,怎么算都觉得“赚”大了。
好吧,这算是安慰自己的理由,但却是一次有益的尝试。
是为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