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处处可作文——读于永正《儿童的语文》

今天阅读了《儿童的语文》中的《“什么都能和作文教学联系起来”》《语文老师要有素材意识》,感触颇深,获益匪浅。这两篇文章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生活中,事事可入文,处处可作文。

《“什么都能和作文教学联系起来”》中写了于老让生活入文的几件小事:

于老师两次去徐州市教育局教研室的时候,发现主任主任桌子上养的话,都借回去给学生写作文作用;家人给朋友的孩子买的电动玩具狗、朋友送的双人伞也被于老拿到课堂上给学生写作文、编故事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于老一次在学校垃圾桶里无意发现了一块只咬了一点点的面包,拿到课堂里,教学生写“劝告”,后又写了《致全校同学的公开信》,一块面包。两节作文课,也是思想教育课,一举多得;于老带学生在农村参观时,发现小男孩的“压尾辫”的现象,结合报纸上的相关漫画,又带学生进行写作;采访、广告、欢迎词、欢送词等都能非常恰当的结合生活进行写作。

是啊,“处处留心皆学问。处处留心也皆‘文章’”。

在《语文老师要有素材意识》中说道:

“素材意识是语文老师的一种职业敏感、一种责任。这种职业敏感会使老师时刻想着为学生‘找米下锅’——哪些东西能作为写作素材,而且是学生喜欢的、容易写的素材,有了这个意识就不会临时抱佛脚了。”

“一个有远见的老师绝不会只教一本语文书,一个有远见的老师也绝不会只教课本上规定的那几篇作文。切记,只是按照书本上的作文课去训练是远远不够的。它不足以让学生形成写作能力。”

“素材意识就是老师的作文课程意识,就是老师的一种作文课程观,老师要构建自己的作文课程。”

于老师是选择哪些素材构建自己的作文课程呢?无非就是生活中的一切,有植物王国、动物王国,这两个王国真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素材宝库”,而这些,我们在写作中也会经常涉及到;

有漫画、歇后语,这能给学生很多发挥想象的空间,尤其是歇后语,是“想象类作文的绝好素材”。漫画、歇后语现行教材上也有涉及,但我更多的是按照课程要求去使用,并没有深入开发过。现在想想,其实这些也可以成为我们写作课程的一个非常值得深挖的点。

有跟贾志敏老师学习的“素描作文”,把生活搬进课堂,比如“掰手腕”、“斗鸡”等。读到这儿,我想到了曾经听过《人物描写一组》的课例,其中小胖墩和小嘎子摔跤的片段学完后,老师又通过视频播放了他们第二次比赛摔跤的场景,让学生迁移运用连续的动作描写写一写。当时我觉得这个环节设计的有些局限了,其实可以放开让学生写一写自己生活中的场景,比如掰手腕,学生也常在课间玩,就可以去写。

有把作文搬到社会、大自然中去的,比如街道、社区、工厂、乡村等。于老师时常带着学生深入社会、大自然,进行口语或作文的表达训练。我之前读苏霍姆林斯基的时候,也发现他也时常将学生带入到大自然中。

可现在的我们真的很难做到,有考虑安全等各种因素,有的只有研学、社区服务这些活动,那么利用好这些活动,也可以对学生进行作文的训练,但事实是大部分学生很反感活动之后还有作文,这可能就需要我们改进方式方法,让学生觉得作文是一件有趣的事情,从心里面愿意去写、去表达,这得不断学习,好好研究。

有话题作文和探究性作文,小学生确定小话题即可,从一个字到一个词再到一段话、一篇作文;而探究性作文侧重训练学生的浏览、搜集、提取、加工信息的能力。这些,在现行统编教材中也有不少,所以用好教材并由教材发散开去也很重要、很有意义。

有关注国家、社会和地球村的,国内外大事、热点新闻等,都可以入文,尤其是对高年级学生而言更是如此。记得上学期有一篇练习题上的作文是写一写自己的愿望,我们班有好几个学生关注到了叙利亚战争,说希望是世界和平,写得非常真切、感人。可惜的是我没有留存下来。以后真的得请记录、勤留存。

读完于老的故事,感觉自己太局限于教材了,更是缺少素材意识和课程意识。

那么怎样建立自己的素材意识呢?于老讲到了四点,素材意识来自:责任感、对生活的热爱、不断学习、不断动笔写作。

所以自己还得不断潜心修炼啊。

最后,我想说一说课程意识。

说实话,工作前几年的我,根本不知道什么课程,也压根没有什么课程意识。站好讲台、教好语文是我努力的目标。

在不断的阅读和培训学习中,我慢慢知道了“课程”这个词,但对它的理解还是非常懵懂。后来有一次外出培训中,我看到教研员马老师在读张祖庆老师的《从课堂到课程》,我立马下单买来阅读。马老师还给我们推荐了“祖庆说”公众号。从此以后,我开始有了课程意识,想着要做自己的课程。

我理解的课程是长期地、系统地聚焦于某一方面进行学习、研究和实施,最终形成一定的成果。比如绘本阅读、童诗写作、整本书阅读、歇后语写作等。

张祖庆老师的电影课程做了18年,最终出版了《光影中的创意写作——46节电影作文课》。

所以,要锚定一个点深耕,并坚持长期主义。

但是想起来容易做起来真难啊,可能是自己的底蕴不足、储备不够吧。

到现在,我还处在探索阶段,接班这两年,我尝试过整本书阅读,并打算一直做下去。不知道这算不算课程。

我也把课程意识迁移到了我对女儿的陪伴中,比如,我们每天睡前会进行亲子阅读,我便动手把我们读的一些有意思的绘本故事、一些有意义的过程记录下来,进行这方面的系统写作。

在给女儿读、为女儿写的过程中,我也时常思考着若我以后能带低段,我也可以带着自己的学生进行绘本的阅读与写作。

现在,我可以说自己有了一定的课程意识,但是似乎还没有一定的规划。不过,先做起来吧,很多事情不是规划好了才去做的,而是做着做着就变好了。

所以,先行动起来再说吧。

(全文2227字)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