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论】《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关于作文教学有感(四)

    今天读了于永正老师的《我怎样教语文》中的第四辑--关于作文教学,为今后我的作文教学提供了思路,点亮了一盏明灯,同时也深知自己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老师真的还需要做许多许多,也更加的佩服于老师对待教学的认真、专注,以及对学生的言传身教,不愧是名师!这样的努力和付出,成为名师也是必然的。

    “作文教学”是教语文以来最让我头疼的,真真不知道从哪里着手。学生作文所出现的“假大空”“胡编乱造”以及“无话可写”问题愈发严重,学生对生活的的感知能力,发现快乐的能力貌似相比从前下降了许多,没有素材,有的再加上胸中无墨,写作文更是难上加难,作文课,也成为大部分学生最不喜欢的课。

  但从于老师的书中,我发现作文教学竟然是如此有意思,学生对作文课的期待也特别高,甚至是班级的后进生,虽做不到文辞优美,但却语句通顺流畅,所写所记皆是真实的、丰富多样的。于老师是如何做到的呢?

(一)什么都能和作文教学联系起来

    要想让学生拥有一双发现生活之美的眼睛,用心的去感受生活的美好并用文字记录下来,那么,作为老师要先这样做到,于老师所见之物,皆能成为写作的素材和源头,如外出讲学看到的一盆花,妻子买的玩具狗、垃圾桶里的半块面包等等,写作来源于生活,于老师就是从生活为同学们积累和寻找素材,这样,还担心学生无话可写吗?老师发现的多,为学生提供的素材就多,老师的思路开阔了,学生的

思路就会开阔。正所谓“处处留心皆学问,处处留心皆文章”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二)如何让学生喜欢作文?

第一,教师喜欢作文。要写下水文

第二,要重视作文批改和作文评讲。批改的过程就是发现闪光点的过程;评讲则是放大“闪光点”。一个传神的词都可以眉批。

第三,命题要讲究艺术。

    什么《我最熟悉的一个人》《我最难过的一件事》《一件有趣的一件事》都是坑,哪有那么多难忘的、有趣的的事情呢还有什么《暑假见闻》题目太大,命题一定要具体,要让每个学生都有话可说;其次,命题还要有趣味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特别于老师让学生写“我的同桌”,不直接要求,而是从同桌的属相入手,一步一步引导激趣,最后定题目为《羊马不合群》《羊马一家》真是妙不可言!题目是眼睛,定题目时,教师要思考“如何产生写的欲望?”“怎样让学生一看就觉得有话可说,有情可舒,觉得好写”

(三)可是有些学生作文就是写不好,没有闪光点、怎么办?

观念问题了。不要去一把尺子去量学生。第一抓“大典型”--作文优秀者,第二抓“小典型”------哪怕只是用得恰当的一个词,只是写得漂亮的一句话或一个好的开头、一个好的结尾,加以“放大”,在全班同学面前大力鼓获。这些“小典型”的标准也因人而异。总之,一定得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功、体验成功的喜悦。没有成功的体验,就很难产生兴趣,这一点我们定要认识到。对个别写作困难的学生,我都予以辅导,必要时,我口授,他记。不要怕别人说我们“抱”着学生走。他不会走,你不抱,行吗?什么都要实事求是。

(四)教师如何进行作文教学?

第一,多读书。“读书万卷,下笔如有神”、“书多笔渐重,睡少枕长新”,教师读,学生多读课外书。大量的阅读,会使人的语言不断丰富。在不知不觉中掌握文字的搭配组合、情感的表达,感受到文字的魅力和生命力。

第二,多积累生活和感受(包括情感)杨万里说:“闭门觅句非诗法,只是征行必有诗。刘勰说:“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讲的就是这两种积累的重要性。第三,多做。多到什么程度为好?一星期一篇就差不多了。主张写日记或周记。好多学生对写日记很头疼那是没引导好。要求是有话则长,无话则短,短到只有一句话也行。但一周之内,得有一篇较长一点、像一篇作文的。这样要求,孩子们就乐于接受了。

(五)严字当头,后面的“工作”?

答:第一,要求人人做读书笔记,以摘抄为主,定期检查。第二,要表扬读书好的--总是有人读得好,批评表现仍不好的。第三,要让学生尝到读书的甜头和乐趣,如召开读书会,表扬因读书而有变化的学生。第四,老师为学生做出表率--也把书带到教室里和学生一起上自习课。老师爱读书,学生才能跟着你读书。什么事都要去思考,只要思考,办法一定会有的。

(六)怎么改作文的?

答:看什么?看闪光点,看精彩处。红色波浪线、红圈圈随处可见,“总批”的话很少,有时没有,但“眉批”较多。我主张少“总批”,多“眉批”。 有三条必做:一是浏览一遍,二是记下精彩之处(在作文本上折出来即可留做评讲时表扬或者指正用),三是打分。学生最关心的是什么?是老师给多少分,画了多少波浪线,写的什么评语。还有一条,是我跟别的老师学来的,即每篇作文都先让学生互改(相对固定好互改对象),用铅笔改,圈出错别字,用“?”标明哪里有问题,用波浪线画出好的句段,也可以写上“眉批”和“总批”。互改过之后,再自改。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修改能力。这不是老师偷懒。肉烂烂在锅里,总比老师改意义大。实践证明,学生很了不起(至少有些学生),凡学生改过的作文,老师改起来很容易(至少错别字少了)。

                                  崇拜思考

教育的理论是古老的,而实践是常青的。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今天要说梁启超。 在小学五年级课本里,有梁先生的《少年中国说》。 在中学课本里,梁先生有一篇《最苦与最乐》。 梁先...
    鹿之言语阅读 2,642评论 1 2
  • 【情暖童心筑梦皖北】安财学子深入阜南县调研留守儿童教育现状 实现乡村振兴必先振兴乡村教育。在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和...
    AUFE李沁雨阅读 2,361评论 0 0
  • 石西珍 《陶行知文集》 读《我们的信条》有感 在《我们的信条》一文中,...
    0b72aac1ec7e阅读 1,488评论 0 0
  • 我是黑夜里大雨纷飞的人啊 1 “又到一年六月,有人笑有人哭,有人欢乐有人忧愁,有人惊喜有人失落,有的觉得收获满满有...
    陌忘宇阅读 12,736评论 28 53
  • 人工智能是什么?什么是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吗?以后人工智能技术真的能达到电影里机器人的智能水平吗...
    ZLLZ阅读 9,395评论 0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