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创号辞
毕业已有不少时日,在长文写作方面基本摆脱了束缚,是需要开展自由写作训练的时候了,毕竟成长过程中有太多的知识和感悟需经重新梳理、翻译表达,方能沉淀。而在互联网时代,借助交流渠道的便利,这种写作于普通人而言也有了更大的价值。在微短文方面,碎片阅读与碎片写作的时代背景下,大部分人都是“笔耕不辍”,但我们依然期望有一个简单便捷的平台,用来做知识沉淀与整合。只是偶然遇到,并在犹豫了一段时间之后,觉得简书这个跨屏平台还是很有希望的,应该尽快起航开始新的征程。
李笑来老师的这篇文章昨日正式看前,已在我的浏览器中搁置了半年,选择总结它来做我新平台的首文,或许是冥冥之中的巧合,或许是内容契合,或许是对“终身学习”的表态。
下面进入总结正文。
三条基础常识建议
1. 多写才能了解读者想要什么
这不仅是为了磨练写作技能,也是为防止读者经常对作品产生预料之外的反应。
2. 思考目标受众属性
当你确定了写作的类型之后,就可以通过“什么对读者来说最重要?”这个问题来评判作品。
如果你写的是散文或者诗歌那也许意境最重要;如果是短篇小说那也许创意最重要;如果是报告文学那也许真相最重要;如果是剧本那也许结构最重要……
我在写说理类文章的时候,总是去认真思考三个要素:简单 vs. 复杂;已知 vs. 未知;次要 vs. 重要。我有没有向读者展示某件貌似很简单的事情其实是非常复杂的?或者反过来,我有没有做到化繁为简?
3. 写作是双向沟通而不是单向表达
在面对无数读者时,自己的话如何不被误解,如何不伤及无辜,以及有时不惜得罪人,这是最难的。当众讲话、公开写作,如同“寻找最大公约数的游戏”。
你有能力理解多少人,就最多能拥有多少读者。
内容质量判断原则
作者认为有两个基本原则:逻辑严谨、论证精彩。
1. 逻辑推理的三个层面
此为作者在本文环境下的诠释。本人在此会做一些补充解读。
- 形式逻辑(Formal Logic)
其研究纯形式内容的推论(可完全抽象化的规则的特定应用),是以亚里士多德的演绎法为基础建立的传统逻辑,三段论是其中心。随着数学的发展,在其基础上产生了数理逻辑,例如用符号语言来表示一个三段论:因为A=>B,且B=>C,所以A=>C。
- 非形式逻辑(Informal Logic)
其更关心自然语言论证,特征是不如形式逻辑善于分析。形式逻辑不能解释很多生活事件,或分辨语义的细微差别。第一,现实中更普遍是“可能”而非“必然”,而形式逻辑只负责“必然”的推论;第二,人们们重视从已知推知未知,而多数从已知事实到未知事实的推理使用自然语言;故需要非形式逻辑的补充。
- 认知偏差纠正(Coginitive Bias Correction)
维基百科:认知偏误或认知偏差、认知偏见是有特定模式的判断偏差,主要是由于人们以根据主观感受而非客观资讯建立起主观以为的社会现实所致。认知偏误可导致感知失真、判断不精准、解释不合逻辑、或各种统称“不理性”的结果。
各种各样认知偏差的列表:英文维基链接(不用翻墙)或者中文维基链接(需翻墙)(呵呵了)。
据研究,大部分人形式逻辑都不过关,更不必提非形式逻辑,或者再纠正认知偏差,而常常逻辑差的人脾气还大。那么在双向沟通中,逻辑层面的要求不仅是对作者,也是对读者的考验。
2. 论证精彩
相对于文采、语法,最重要的是找到精彩的例子,而精彩的例子需要积累。素材库就在图书馆、互联网上。
秘诀在于:长期且系统地收集整理证据(例子)。“长期”这两个字已经把九成的写作者干掉了 ——绝大多数人一生都没有能够摆脱“临时抱佛脚”的窘境。想要“系统”,起码要做到两点:
知道自己要什么?
琢磨手里的东西可以用在哪些地方?
出身教师的李笑来显然在此方面会比较有心得体会。
关于所谓文采判断
作者提及两个容易把握且效用高的要素:修辞、韵律。
1. 修辞
作者只强调类比(毕竟李老师专注于介绍知识和学习本身)。类比是利用对方的已知点帮助其了解未知点的技术。找寻精妙的喻体和了解受众的已知、未知同样需要长期的积累。在作者所著的《新生——七年就是一辈子》中有对“类比”的专门论述。原文链接
在本人接触的诸多高级售前工程师和产品经理身上可以看到,善于运用类比是他们的共同特点。
2. 韵律
其由韵脚和节奏两方面组成。我们平时不会在每句话中照顾韵脚,但是总有一两个地方应当注意,这会成为加分基本功。而文字上的长短句相间和意群则产生了节奏,这也是容易掌握却少有人关注的地方。
事实上,绝大多数被理解为“文采”的东西,最终其实是思考与习惯的结果。
格式化写作的好处
格式化写作并不排斥创意。最极端的“格式化写作”方式就是对经典著作的“改编”。最厉害的格式化写作通常都是把结构与元素抽象到极点之后,进行格式化,所以可以看到电影拥有很多类型片。
以作者写《新生——七年就是一辈子》为例,其中的文章都是一个套路——说清楚一个重要的概念。
展开了之后还是套路:
我要说的是什么概念?
这个概念为什么重要?
这个概念普遍被如何误解?
这个概念实际上是怎么回事儿?
正解这个概念有什么意义?
如何正确使用这个概念?
错误使用这个概念有什么可怕之处?
这个概念与什么其他重要的概念有重要的联系?
我自己也有一套体系支撑这种模式化写作:
所谓的聪明,指的就是一个人脑子里拥有足够多的、清楚、正确、必要的概念,并且在这些概念之间建立了足够多的、清楚、准确、必要的关联。
进而,又定义了进步与成长:所谓的进步与成长,无非就是不断习得新的重要的概念与关联,不断更新已有的概念与关联。这个过程不大可能是瞬间完成的,只能靠积累 —— 这是长期的挣扎。
由此作者可以组织社群进行规范的格式化写作,从而形成所谓“众创书籍”,最终比一个人写的更好,更有价值,更有传播意义。
你为什么非写不可
作为双向沟通,写作本质上是为了产生影响。影响力与吸引的注意力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吸引的注意力必须大到一定程度才开始产生大的价值。而其持续的时间越长,则价值越大。这种价值可描绘为“复利曲线” —— 必须到达“拐点”才有意义,在拐点前获取注意力本身的成本可能使得价值为负。
当你思考“我的文章读者读过之后会有什么样的变化?”时,可能就会意识到非写不可。
以上写了诸多选择与选择的原因,诸多选择叠加就会形成所谓“风格”。
学别人的表象是没用的,知道自己每次的选择是为了什么很重要 —— 什么最重要?什么对我来说最重要?什么对读者来说最重要?—— 这三者并不一定重合…… 最终,每个人都会形成不一样的风格,有着强烈的个人印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