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在整理编辑学生的随笔写作练习作品,发现每一个人都写得很真性情的,这就说明,每一个人都是有话题写的,而且都能写得好,关键在于学生的写作意识,以及是否主动在生活中主动观察与思考。
关于写作,很多时候,不是写作者的表达的客观对象世界问题,而恰恰相反,常常是写作者主观的意识的不到位或不在线。因为,每个人都是有生活的,曾经就有人说过:仅仅凭童年生活这一领域,就够作家写一辈子了。这就客观上具备了写作的题材。然而,写作毕竟是写作者的主观能动性地反映客观现实的精神性活动。还有就是真正的写作者与想象力的问题,这是一个人想要写作绕不开的话题,而想象力在本质上又是一个人的精神力的问题。可以说,没有想象力就没有写作力。无论是何种文体的写作,都是人在客观现实生活的基础上的展开书写,而这就是想象力的问题。
有学生在写《读<我与地坛>》时如是写道“他知道,是母亲在这人世间过过得太苦了,所以才早早与他分离。所以每当我看到他写与母亲相隔很远,我不敢想,如果我母亲离我远去。”在这里又史铁生的人生想到自己的生活,从而认识到了自己与母亲的这份天伦之情的重要逼格开始懂得珍惜。有人在写《爱》这个话题时这样写:“很多人会拟定一个理想型,一条、两条、三条,我觉得很没有必要,当你真正遇到你爱的人时,没有一条符合,可你却还是情不自禁爱上了他。当你的理想型出现时,你还有第四条、第五条的理由不喜欢他。”这是作为青春期的少年的真实情感认知,他们的这种年龄的感情是人生最为纯净无污染的,也许人生也也只有在青春期的这个年龄才在感情上唯一有这样的爱情观吧。而过了这个年龄,等走出校园走进社会这样的认知便被社会慢慢同化而变得世俗现实了。有人在写《父母眼中的叛逆》中写:“很多父母觉得孩子变了就是叛逆的原因,是因为在父母脑海中有一个模型,而我们必须照着这个模型刻出来,只要有一点不一样,那便是叛逆了。”这里作为当事人,能跳出当局来看父母的理解,是很难的,这种挣脱了“旁观者清,当局者迷”的狭小天地与历史局限,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想象力,可以说,这些学生在这里都是独具慧眼的,他们展开的对世事的观察与思考,都是既有广度也有一定的深度的,这种能力的背后就是想象力这种精神力的运作,这种思辨力也正式初中生这个年龄阶段开始逐渐形成的端倪。
所以,写作力的真正主体在于人的主观意识,尤其是以想象力为主的精神力,以及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的思辨力。当然,与他本身的知识的储备上的广博是分不开的。但这一点,就初中生而言,应该是相对薄弱的一个点,而思辨力虽然是正处于成长发育过程中的一个发端,但是如初升的太阳,正蕴含着磅礴喷发之势,是一个冉冉上升的趋势。而知识的积累过程相对思辨力要较为缓慢,所以,作为初中生的写作,更应该厚此薄彼,唯此方能扬长避短,而且,有著名的语文研究学者曾说过,就议论文写作而言,是人的几乎所有阶段都擅长的,对初中生在书面的言语表达上更应该大力提倡写议论文,以此挖掘与发挥人在写作上潜在的言语表达的欲望,真正体现与展示人作为本身存在性的言语表达力。这既是对人本质的言语性的顺应,更是对人作为文明社会性的彰显。
写作,是人本质上的潜在能力,因为言语表达是人存在的客观属性,只不过是因人后天的用进废退吧人分为不同的群体,部分人可以说自废武功,变得已经退化得尤为严重,以致于自认为没有这种能力或本不具备它。即便如此,我依然相信,只要有合适的时机或用恰当的方式方法恰当引导之,这种天生的存在性言语能力是很快可以被再次拾掇以致强化而再生的。
因为,那些自认为写作力弱化或不具备的人,不过是潜在的弱化者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