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心理学》读书笔记(7-8章):拖延VS大脑(1)

一、神经科学发展的“大观念”:导致拖延症的生物因素

1. 大脑处在不断变化中

(1)神经可塑性

大脑具有一种重塑能力,它可以打破旧的神经联系,建立新的神经联系。你做某件事情越多,你的大脑对那个活动反应越多,它会把被要求的事情做得越来越快,越来越好(无论这件事对你来说是好事还是坏事)。

(2)可塑性悖论

大脑的变化能激发人新的灵活的行为,也能强化旧的顽固的行为。

(3)启示

让自己的意识保持在高度觉察的状态,介入到旧习惯中,打破其不断重复的神经元连结

2. 感受很重要,即便它处于无意识中

拖延企图逃避的不是某个任务,而是由这个任务引发的某种感受。

很多情绪发生在我们的意识之外,很多时候你并没有意识到你逃避某个事情的那个感受是什么。

(1)为何恐惧难以处理?

- 恐惧是被瞬间触发的,一旦在体内运行,它就一直在那里,还会给大脑发送强烈的难以抵挡的信号

- 大脑负责传到恐惧的通道十分强劲,从恐惧中心(脑扁桃腺)到思维中心(大脑皮层)的信号要强于从思维中心到恐惧中心的信号——恐惧侵入人意识要比思想控制情绪容易得多。

(2)对付恐惧的防卫机制

人类逐渐发展出一系列防卫机制,将不堪忍受的痛苦的思想、情感及记忆阻挡在意识范围之外。

- “理性化”防卫机制:合理化、找借口

- 抑制:逃避,压抑感受

(3)启示

- 培养情绪调节能力

- 认知重塑

3. 潜伏记忆的影响

(1)潜伏记忆(早期记忆):3岁以前的记忆

此时负责记忆储存的大脑海马体还未得到充分发展,早期岁月的经验会留在潜伏记忆中,在你的余生,常会从无意识中被激活。

(2)显性记忆(后期记忆):发展了语言和意识能力之后产生的记忆

包括自传性记忆(由有关我们生活的线索和故事所组成)、社会道德、辨识他人的知识、在学校和职场习得的相关知识。

(3)启示

提醒自己:身处当下,那些记忆来自过去,那些负面情绪都是过去记忆的产物。发挥理性思考。

4. 联结的通路

低自尊也是拖延症的一大原因。

自我形象是在最早期的生活中被创造出来的。

5. 左逆转

大脑左半球的某个部分(左额叶)是跟关照、感应和同情这样的感情相关。当这个区域被激活,我们就会感觉到放松,对世界怀着开放的心态。友善地对待自己会刺激大脑的相应部位(所谓“左逆转”),创造出一种与抗压感和健全感良性循环的状态。“左逆转”还可以促进免疫系统更好地与转,并优化从脑干通遍全身的迷走神经。

启示:当负面情绪来袭,用鼓励而不批评、同情而不攻击的态度来对待自己。


二、如何打造大脑的全局领导力

与拖延症相关的生物性基础包括:执行功能障碍、注意力缺失紊乱、抑郁、焦虑、紧张和睡眠问题。

1. 执行功能障碍

几乎所有注意力缺失紊乱症(ADD)患者都有执行功能障碍的问题,但执行功能障碍并不一定伴随注意力缺失紊乱。

(1)执行功能的基本要素

- 注意力控制

- 认知弹性

- 目标设定

- 信息处理

(2)执行功能的细分

- 启动任务

- 维持注意力

- 抑制冲动

- 转换注意力

- 流程记忆

- 情绪控制

- 组织材料

- 自我监测

- 时间管理

- 计划

2. 注意力缺失紊乱(ADD)

(1)ADD三大核心症状

- 注意力分散

- 冲动

- 躁动不安

(2)ADD的根本问题

一个人没有抑制能力。ADD患者不能愚弄时间上的自我控制来一直他对当下时刻的反应。

3. 抑郁症

(1)不同种类抑郁症的共同特点

当抑郁时,感到能量不足,不愿意参与,失去兴趣,没有目标,不再乐观。

自我憎恨和悲观都是抑郁症的表现。

(2)抑郁症的三大因素

- 生物性:大脑的神经传递素、血清素或者多巴胺往往失去了化学平衡

- 心理

- 环境

(3)抑郁症的变种:季节性情绪紊乱(SAD)

常于冬季发生,以懒惰、嗜睡、无从激发自己去做事的形式出现。

4. 焦虑症

(1)强迫症(OCD)

(2)邋遢分子和囤积狂

优柔寡断+对犯错误的恐惧=邋遢分子

5. 压力对人的影响

慢性拖延意味着慢性压力,对身心有害无益。

恶性循环:拖延产生压力,压力导致拖延。

6. 生物节奏

了解自己生物周期的消长变动,不再抗拒自己的自然倾向。

(1)24小时胜利周期

(2)荷尔蒙周期

(3)随着年龄增长,对安静的渴望增强

7. 睡眠

睡眠不好的典型症状:

- 对挫折的容忍度很低

- 无法集中注意力

- 能量不足

- 易怒

- 拖延

8. 其他疾病因素

- 甲状腺素紊乱

- 贫血引发抑郁症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