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起起伏伏,不停歇,深圳的疫情最近又开始变严重,福田的朋友表示已经隔离了几天,我所在的区最近还好,可昨天的通知说,进入大厦需要48小时核酸码了。
公司楼下就有核酸检测点,昨天下午不少同事开始翘班出来核酸,然后,一个下午都没回去了……据说昨天排了3000多人。
昨天实在太忙,没有时间去核酸,早上吃完早餐,8点10分左右到了检测点,9点多才开始检测,可这个时候已经排起了长长的队伍。
20分不到,已经拍成了贪吃蛇的长度,看着临近9点,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涌过来。
趁着一边等核酸的时间,把今天的日更写了,本来想背自己单词,最近适应了出声的背单词,这个公众场合并不是很合适。
疫情的情况不是太理想,最近身边的同学也另辟蹊径给自己开创副业的收入,在微博做小粉托,一条普通评论2块钱,好的评论更高,据说2月份陆续赚了6000多块,也是一笔可观的外快。
我大致在群里看了看他们风风火火的行动,并没有太大的心思去关注跟研究,一个是最近太忙,一个是不爱在工作时间内去做兼职,会过不去。
这种赚钱的机会我也遇到过很多次,有很多短期但收益不错的“副业”,每次我的热衷度都不是特别高,而身边的伙伴都会在那个时间段赚取到不错的收入。
我会发现很多时候我对于钱的渴望并不如身边很多朋友那般的强烈,所以,懒,也不会主动去往前多跨一步。
被动很多时候就是在错失机会,还有些时候我会是不好意思问太多的心里束缚,前段时间看了不少理财的书籍,第一个点都是你首先要有对钱的渴望,这样才有可能睁大眼睛去看到赚钱的机会。
前几天看到一篇文章是关于职场人的薪酬瓶颈,里面说到大部分的职务性收入呈S型曲线,常见的变化是:工作0-1年融入期稳定,1-5年是快速增长,5-10年到达某个临界值后,坡度渐缓,最终成了一条安静的平行线。
这个情况确实是身边最普遍的情况,里面举了一个例子,作者说到一个前同事,自己从月薪5千到1万,只花了一年多;从月薪1万到2万,花了五年;到现在一直卡在月薪2万出头,感觉已到了极限。
这个例子多少有些贩卖焦虑的存在,但不可否认,这个也是职场非常普遍常见的情况,以企业内训这样的职务性工作来说,都没办法那么快破万,需要很长时间在基层岗位,哪怕是到达了培训总监,市面上的薪酬区间也是15k到30k,80%以上都在低位的区间段里。
从这个纬度来说,那么多人会有中年焦虑不是没有道理的,所以,收入的多元性,又变得很重要。
作者给了几个方向的策略,一个是股权,一个是个人IP,一个是资源置换(跟人合作),还有一个是多重可能的探索。
我觉得我朋友在做的是最后一种,我想想,我的方向其实多少寄托于企业的股权,这个不确定性也是蛮大的。
以后有没有可能资源置换或创业呢?
不好说,给我的启发是,不要用打工人的状态去处理现在的工作,要多维度的去思考与发现,找到更多的可能性,让收入不单一,是需要研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