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老显
几天前在餐桌上吃了个糯米鸡,有种提前过端午的错觉,毕竟它跟粽子长得太像,只不过,粽子是被粽子叶所包裹,绳子扎得结实,而糯米鸡只是用荷叶包起来,米蒸熟后都呈散状,馅料也不尽相同,只是看起来和吃起来感觉好像一样。
我的老家在潮汕地区,那里的粽子里面有豆子、虾仁、咸蛋黄、豆沙和肉不等,咸香美味,而珠三角的糯米鸡也是咸的,里面或许有猪肉、鸡肉、香菇以及排骨等食材,配料看起来跟粽子差不多,但两者外形上一个是三角形,一个是方形。
“差不多”和“一样”有所距离,那么归根到底是不一样的。
更重要的是,糯米鸡只是平常品,广式早茶桌上比比皆是,而粽子得等到端午节才带着仪式感隆重登场,是具有历史地位的。
▼
前天受当地朋友邀请,去他所在的村里吃大型龙舟宴,傍晚时分,雨过天晴,沿路,村道两旁停满了私家车,人山人海。
路旁一排排鱼塘水满清澈,大人牵着小孩在路边游逛,不少外地工作的家乡人趁着端午节庆纷纷回村,就为了聚这一顿餐,全村满打满算置办了600席农家菜招呼众人,乡亲们其乐融融。
过节了,全民盛宴不过如此。
听朋友介绍,五月初三是这个村乡民们宴聚的日子,到了端午节,他们要走亲访友,像春节一样去亲戚好友家串门拜访,待到五月初七、初八,会组织赛龙舟比赛,旨在全村合力把端午节过得红火,过得漂亮,过得意义非凡。
龙舟和粽子,根深蒂固的传统节日观念,像斑驳的城门下盘踞的老树根一样,扎扎实实地嵌入到每个老一辈村民的心里。
▼
我在外工作两三年,去年也好,前年也罢,周围大部分的同龄人都没有浓烈的过节意识,只是简单明白春节要过得吉祥、清明时分要上山扫墓、端午节要跟随潮流多吃粽子以表达对屈原的缅怀。
还有不少青年朋友只注重情人节却不知传统七夕的存在,懂得过圣诞节却不重视了新春佳节的意义。
我们的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但过节的意识和过节方式也悄然变了。
小时候,我很期盼过春节,因为有新衣服穿,有春节联欢晚会可以观看。除夕夜我和爸妈在家里张罗着吃顿团圆饭感到欢乐吉祥,那时候还没有网络视频存储功能,一家人很喜欢在年三十的夜晚围在电视机前看春晚,也许这就是过节的味道。
放鞭炮、团圆饭、看春晚这些在以前看似重要的春节节目,放到如今可能不重要了,年轻一代的人大部分在数码产品的世界里茁壮成长,且不说除夕夜全民沉浸在发微信、发短信祝福了,还有谁觉得放鞭炮比抢红包更重要又更好玩?
▼
小时候过端午节,舅舅喜欢带我到河边去看赛龙舟,其实我也不知道几条锣鼓喧天的龙舟在水里划来划去有什么好看,但光是在人群中凑凑热闹,就足以对这个节产生兴奋之情了,因为大家高兴,我也跟着开心。
以前每一年端午的河边都挤满了人,只是近几年来,人头叠人头看龙船的盛况越来越少了。
很多人在春节期间宁愿选择旅游过节了,还会放过三天端午小长假去计划休闲吗?
节日的味道越来越淡。
大多数人记得吃粽子,却忽略了龙舟,不是对端午、对纪念屈原这件事上不尊重,是因为粽子太出名了,而且往往食物比精神物质文化更吸引人。
别人觉得本来对船赛就不感兴趣,看什么龙舟啊,还不如吃两个粽子来得实在,反正看与不看都是过节,吃也不吃也是过节,今天吃个粽子,就当是把节日给过了。
▼
粽子与龙舟,这两个毫无异议属于端午节的重要象征,可能开始变得没有以前那么重要了,不可否认它们曾经重要过,但许多事情是因为人们的重视才变得重要。
要靠提醒你“记得吃粽子”来维系这过节的韵味,实在是刻舟求剑,这样把节过得有些为难。
节味越来越淡不是因为别的,是时代在进步发展,是传统文化观念在小鲜肉们脑里没有形成完整和坚固的体系。
长辈在老家用心制作几个美味的粽子想方设法捎给在远方工作的亲人,以表节日慰问与寄思之心,而他们却在忙于计划着去哪里旅行能够避开人山人海。
传统节日就在这里,国家放假,我们跟着放假,大家都过,你我不能不过。在我工作所在的当地逢端午节时都走亲戚,当地民众不能不走;年轻力壮的青年团结一致赛龙舟,乡亲们不能不组织群众去河边为他们呐喊助威。
如此一来,就把一些本来颇有意思的过节保留节目变被动了。年轻人不怎么感兴趣,觉得还是宅在家里看球赛、睡大觉会更有意思。
▼
也许,吃粽子对他们来讲,就像吃糯米鸡一样,没什么不同的感觉。
而要让过节的味道融入到这个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里,或许应该少吃点糯米鸡,这样能减少错觉感,也会体会到粽子的独特寓意。
但其实,只要我们深知粽子和糯米鸡是不一样的,就像逢年过节与平常日子是不一样的,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