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效学习之道》的作者将我们缺失自控力归因为我们“不自觉地失去了目标感”,结合我自己的经验,这是有正确性的。我时常会贪图玩耍,是因为在当时认为自己还可以放下那些任务,去娱乐一下也没关系,有时候是因为给自己制定的一天任务太紧凑太多,反而想破罐子破摔,“干脆一晚上都用来玩好了”,于是每天晚上的时间都在这个理由下流失。每天我去上课,一开学的目标都是要提高绩点,每科都要到90分以上,虽然自知平时复习课堂内容是不用谈了(做不到),但是上课认真听课并记录是最基本的要求,可就算是听讲这样的要求,我每天也不见得能够落实,甚至很多时候都忽略了,在当时只觉得,这个老师上课好无聊,我听不进他讲的课,他现在在讲废话我应该可以看一下手机……于是在这样的理由下,我拿起了手机,一整节课就没放下来,剩下的时间都投入到手机的乐趣中了。这都是经常发生的情况,虽然我一开始有着很好的规划,但是到当时的情景下,我又会不可避免地有别的想法,间接导致我背离了本来的规划,而是沉浸于想法延伸的各类事物。
那个时候的我,是忘记了我要在下一个考季考过两科ACCA,是忘记了我要在这一个学期将绩点提高,这种长期而宏伟的目标,会让被时间消耗的我,渐渐忘记了自己的目标,从而也失去了达成目标的决心。因此,作者介绍的方法,是有一定效果的,我可以用手机提醒自己,按照作者的建议,最好是两个小时看一次,从而让游离和遗忘目标的我,立刻又找到达成目标的状态,从而提醒自己聚焦在目标上。我自己在生活中也有一个经验,就是对每个任务制定一个较为详细的日期表,在每天安排上如果要达到目标需要完成哪些任务,但也不是每个小时都固定好的那种,灵活性也有,所以让自己明确在什么时间段需要做什么事情,才能更靠近目标/对于每一天来说,作者的聚焦方法就很有效果,可以每隔两个小时就看一次当天的任务,看看自己是否有完成,现在状态如何,就算是每天具体的规划,任务也不要排得过紧,因为未来总是无法准确预测的,你只能给自己规定达成的任务和估计达成任务需要的用时,但也要随着自己的状态变化进行调整。在自己不小心玩乐的时候,就拿出任务来,也是一个小目标,比如告诉自己,你今天要完成学完F6 Chapter12 的任务,你一旦把任务往后拖,就会影响到关键节点的完成时间,从而影响整个任务进度,整个节奏会被打乱,你后面有后面的任务,是补不上来的,你很可能就没有足够的时间复习ACCA,你考过的可能性也会大大降低。这样不断提醒自己,就会让自己意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和目标,激起你对完成目标的渴望,不要有第一次的放纵,否则接下来肯定次次都是放纵。
我不太认同作者说的,只做近两个小时的规划,虽然的确要根据自己的实际状态做计划,但是接下来的规划会给我一个压力感,就是每天要做很多次的任务规划,我认为做规划也是一项任务,这个任务会让我觉得事情很多,很麻烦,从而忽略,但是如果这个任务被忽略,那么接下来的时间就是没有安排和规划的,更有可能会失去方向,但是如果配合两个小时提醒自己一次目标,可能结果不会那么糟糕,因为你还是知道你接下来要做的事情,就去做好了,当你完成好了之后,再在任务表上进行记录就好了,从这个角度来说,也是可以的。不过两个小时提醒自己这样的事情,最好可以借助软件来帮助自己,设定好提示时间,当一次提示过后再设定下一次提示时间,就可以提前做好规划,到时候跟着提示的走就行了,不用再动脑子。
总结做法:把每天的任务在APP里设定时间提醒,每两小时一次。
2、作者提到的高质量碎片化的阅读方法,和我目前学的知识付费课程有着异曲同工的安排,碎片化阅读要高质量,一是内容要本身是成体系的,只是时间被分割了;而是思考是自己可控的,思考的内容也是可以接着继续的。比如我可以把会计的题目分成一题一题来想,把单词分成一组一组来记,把知识课程分成一堂一堂来学,我最大的感触就是,可以在那种集中化阅读的空隙时间中,通过这种高质量碎片化阅读,来舒缓我本身的压力,但是同时也还是能高效利用时间,学到相应知识。当然,这一定是不轻松的,毕竟要有好效果的学习,从来都不是简单又有趣的。
“谁叫你想要学习呢?多数人就是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