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麦黄时

今年的天,似乎格外热,端午第一天,气温竟然高达37度。回老家的途中,车子驶过田野,蔚蓝的天空下,那一望无际的麦田已经翻涌起金色的麦浪。

记忆的潮水,也随着那翻涌的麦浪铺面而来。

老家是运河沿岸的一个小村落,因毗邻县城,人口有些密集,每家每户的田并不多。运河水灌溉了两岸的农田,土地肥沃,多以蔬菜种植为主,每家的麦田不过人均几分地而已。

如今,随着农业技术现代化的提高,收割机的使用,收麦子变得方便快捷。联合收割机只需田里走一趟,麦子便收割完成,再晾晒上一天半天,便能颗粒归仓。

小时候却不能,那时可是纯靠人用镰刀割麦。记得每到六月初,太阳开始毒辣地炙烤大地,干燥火热的风刮起来时,大人们便念叼着,芒种了该收麦子了。于是,家家户户不约而同地便响起磨镰刀的霍霍声。

沉稳些的便安心等着,磨了镰刀,再有条不紊地把打麦场碾压好,只等开镰了。性子急的长辈每天要去田间地头看上几次,等到整片整片的麦田翻起一片片金黄的麦浪时,颇具仪式感的割麦行动就开始了。

麦子熟了,也意味着一年当中庄户人家最忙碌的时候来到了。麦收是在和老天爷抢收,六月的天猴儿的脸,说变就变,如若不赶着收麦,也许突如其来的一场雨,这一季的收成没准就泡了汤。所以,要在最短的时间里把麦子收割,晾晒,归仓,这可是件既急又累的活。

家里兄弟姐妹多,我又小,多数时候还轮不到我去收割。正因如此,我参与的那几次割麦印象就格外深刻。

日头底下,骄阳似火,晒得麦子干干的容易掉穗。所以,干活得趁早,夏天的早晨,太阳还没升起,人们便捎着干粮早早地下地了。

仔细想一下,当时用镰刀的时候都少,我记得是直接用手拔的,只有那些长势一般的麦子,才用镰刀去割。所以,在我的记忆中,我们村的麦收,父老乡亲们付出的辛劳和汗水更多一些。

因为土地肥沃麦子长势喜人,每一株都傲然挺立,整齐威武,象一排排的士兵等着元帅检阅。站在地头,那望不到尽头的饱满的麦穗儿,虔诚地等待着辛勤的农人们开镰。

望着金色的麦浪,大人们的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那是一种骄傲和欣慰。我们早在一旁跃跃欲试,已经分配好每个人的地盘,不等长辈开口,争先恐后地冲进麦田。兴奋得就象足球运动员走上绿茵场一般,人人似是憋着一股劲,你争我赶,颇有儿点比赛的架势。

大人们则笑看着,操起镰刀从容地跟在我们后面,不急不缓。嘴里一再叮嘱着,说割麦是力气活,急不得。但我们哪里肯听,果然,那股子兴奋劲持续不了太久。毕竟正是长身体的年纪,体力有限,很快一张张小脸累得通红,于是在田间地头,坐在捆好的麦个子上喝水吃干粮。

我们只会割,捆扎是不行的,所以,这活便由长辈们负责了。姐姐哥哥有时逞能,学着父母的样子捆扎,但麦个子又松又散,最后还得由母亲再重新捆一次。

累是能忍受的,大不了歇上一会继续干。最让人难以忍受的是,当太阳升起后,天越来越热,麦穗也越来越干,那根根麦芒扎得你胳膊痒痒地,汗一出疼得很。

出发前,大人们无一例外都穿着长袖的衣服,并叮嘱我们不要穿短袖,因为麦芒扎人。而我们总是不肯听从长辈们的建议,遭了罪才明白,不听老人言真的会后悔。

麦收,是个体力活,拼的不是一时,收麦子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性急的我们哪里明白,开始时难掩兴奋,但收了一天后,便觉得疲惫不堪,胳膊腿哪儿哪儿都酸。

麦子收割了捆扎好,只是第一个环节,之后要运到打麦场,用铡刀铡了,然后铺摊开晾晒。因场地有限,往往是几家的麦场连在一起。按照先后顺序,一家家地晾晒、碾压。铡麦个子是最累的活,由母亲和父亲承担,我们负责把铡好的麦子抖搂开,均匀地铺到麦场上晾晒。

看麦场的差使便落到了我们头上,不时地用木耙翻一翻。晾得差不多了,便用石磙碾,一般几家共用一个石磙,轮流着碾。要至少碾两遍才会将麦粒脱下来。

小的时候,村里并没有脱粒机,全靠纯人力拉着石磙,一遍又一遍很是吃力。后来家家户户有了牲口,人便轻松多了,再后来有了拖拉机代替了牲口,只需个把小时便碾好了。

整个麦收过程,最让我留恋的是待在打麦场。帮着哥哥姐姐翻翻麦子,尤其是碾场和扬场时,男女老少几乎全在,大家说笑着,冲淡了割麦的疲惫。

因碾过的麦子混杂着麦皮等杂物,需要借助风去掉麦皮和杂质,才能得到干净的麦粒,当地俗称“扬场”。

扬场是个技术活,不仅需要力气,更需要技巧,往往会请个会扬的帮忙。“扬场”需要用木锨。只见风起,满满地铲上一木锨麦粒,逆着风斜向上抛去,风过处,刮走了麦糠,金黄的麦粒如雨洒落,在阳光下闪闪发亮。那扑棱棱落地的声音,黄中带着红的颜色,让人心醉!

在我们眼中,扬场人一锨在手,那身姿那动作,在猎猎风中,简直就是横刀立马的将军,那么高大那么帅气!

碾了场,帮着长辈们把一簸簸麦粒装进麻袋,暂时便能松口气了。麦收已接近尾声,接下来只需再晾晒上一两天,颗粒归仓,麦收就算彻底完成了。

到了此时,才能轻松一下。タ阳西下,经过一天的炙烤,打麦场温热舒适,我们便索性脱了鞋子,赤着脚,在场地上互相追逐嬉戏。人来疯一般颠颠地跑着,翻跟头拿大顶,跳房子丢沙包,或是爬上麦秸垛,洒下一串又一串欢声笑语。一座座金黄色的麦秸垛静静地看着我们奔跑,看着我们在它身上爬上跳下。

有时候玩累了,便坐在麦秸垛里,看蝴蝶追逐,忽高忽低;看蜻蜓在眼前盘旋,倏忽来去。有时,躺在麦秸窝里,不知不觉便睡着了。直到月儿上了林梢儿,星星一眨一眨地挂在天幕,打麦场上的笑语声才慢慢地止息。

那时的麦收,不仅仅是一家的事情,更象是一次整个村子的集体大行动,男女老少齐上阵,各司其职,在最短的几天内,完成一次郑重而欢乐的丰收活动。

麦收,不仅是一次作物的收获,也代表了一个时代的农耕历史和农村文明,还记录了一个年代孩童的欢乐和旧时的光景。

如时代在进步,用镰刀割麦的日子一去不复返。如今的麦收,收割机替代了手工,没有了小时候那种集体劳作的欢乐。麦场早已废弃,石磙、镰刀、木锨等农具也被束之高阁。

每年麦收时节,仍会想起儿时挥汗如雨的场景。麦收时节那段劳累并快乐着的日子,已如一幅朴实温馨的乡村画卷,永远定格在脑海里,成了生命中最难忘的一幕!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时光的梗上,风来雨往,叶落花开。当岁月流逝,有的东西也随岁月消失殆尽,唯有记忆在脑海中久久不散。 当下,柳叶青、...
    落叶兰秋阅读 542评论 0 5
  • 在我的家乡关中平原西部的古周原地区,每年的这个时节,最引人关注的事有两件,一件是年复一年的高考,另一件则是...
    八月之光阅读 451评论 2 4
  • 五月的风,或带着几缕燥热,或带着几许清凉,温情款款地走来,石榴花用火红的热情、高举的喇叭与其呼应。此时的田野把大地...
    离梦想靠近阅读 243评论 3 3
  • 从老同学的朋友圈得知,故乡的麦子又到了丰收的季节。麦黄的日子,也是儿时最欢乐的时光,因为,麦子一黄,自由...
    南国的橘子树阅读 390评论 2 5
  • 我的老家在陈仓区慕仪镇,那里地处渭北平原,四季分明、土壤肥沃,适合高品质冬小麦种植。乡亲们也都说麦子是最省...
    谭新玲阅读 635评论 1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