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紫气东升
同学们好,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古诗,郑燮的《竹石》。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诗人——
郑燮 :字克柔,号理奄,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清代书画家、文学家。康熙年间中秀才,雍正十年中举人,乾隆元年中进士。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其诗、书、画,世称“三绝”
这一天,诗人看着自己画的《竹石图》,想到竹任凭风吹雨打,寒霜雪练,仍然刚毅不屈,于是有感而发,在这幅画上挥墨写下了这首《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这是一首题画诗,全诗语言质朴,寓意深刻。
诗的第一句:“咬定青山不放松”,诗人运用类似广角镜头给我们呈现了一幅竹石的整体图,把一个挺立峭拔的、牢牢把握着青山岩缝的翠竹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接着将镜头拉近,聚焦,锁定在竹石的根部,原来竹石“立根原在破岩中”,道出了翠竹能傲然挺拔于青山之上的基础是它深深扎根在破裂的岩石之中。从而我们也感觉到了竹石的一股力量。
咬—咬住
立根—扎根
破岩—破裂的岩缝
一个“咬”字,一个“立”字, 同时运用了拟人的写作手法,生动传神,尽显竹子紧紧依附青山的姿态。而“破岩”说明竹子生长在破裂的岩缝中,可见生存环境之恶劣。正是这样恶劣的环境才更能衬托出劲竹顽强的生命力。
有了前两句的铺垫,诗人很自然地引出了下面两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学生读)。这首诗中的竹有个特点,它不是孤立的竹也不是静止的竹,而是岩竹,风竹。在作者郑板桥的诗画中,竹往往是高尚品行和顽强意志的象征,而风则往往是恶势力的代表。
这首诗中的竹子经受着“东西南北风”,一年四季的千磨万击。我们似乎可以看见竹石在风雨摧残下,在霜寒雪冻的折磨下依旧挺立的画面。(欣赏在风雨、冰雪摧残下屹立不倒的画面)无论酷暑严寒,竹石紧紧——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学生读);不管狂风暴雨,竹石一直紧紧——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甚至霜欺雪压,竹石始终紧紧——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各种各种的磨难和打击,都不曾让竹石退却。
诗人用“千”、“万”两字写出了竹子那种坚韧无畏,从容自信的神态。可以说全诗的意境至此顿然而出。这时挺立在我们面前的已不再是几杆普通的竹子了,而是一种顽强不息的生命力,一种坚韧不拔的意志力,这一切力量又都蕴含在这萧萧风竹之中。
讲到这里,老师要问同学们一个问题,诗人仅仅是在赞美竹子吗?
是的,诗人描绘的不仅仅是竹子啊。他虽没有陶渊明那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情,却一样拥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硬气;他似乎跟“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的王冕一样,视金钱如粪土。看着眼前在风雨中飘摇仍屹立不倒的竹,诗人或许想起了当年不畏权贵,愤然辞官的画面。那遭遇千磨万击的苍竹不就是诗人自己的化身吗?
他一生坎坷,经历多么磨难,始终初心不改。他借立根破岩中的劲竹,含蓄的表达了自己的高风亮节。这样的表现手法,我们称之为托物言志。拖岩竹的坚韧顽强,言自己刚正不阿。
此刻诗人与竹子已浑然一体,合二为一了。也许这也是郑板桥喜爱竹子的原因之一吧。他一生都在画竹、赞竹,他把每一根瘦硬的岩竹都灌注了自己的理想,融进了自己的人格当中:
他刚正不阿、铁骨柔情: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他浑身是胆、敢于抵抗:
惟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
他藐视权贵、不吝仕途:
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钓竿。 他是中国的文人,他更是翩翩君子。
同学们,希望你们都能从中吸取力量。面对困难,要像竹石一样,不屈不饶、勇敢面对,坚韧不拔。
让我们再次齐读《竹石》……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