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在特殊人群中的应用
一、妊娠哺乳期妇女抗菌药物合理使用
人胚胎发育过程中致畸铭感期
- 全或无时期(不铭感期):受孕后2周内,末次月经的第14-28天。
- 铭感期:受孕后3-8周,末次月经的第5-10周。脑在受孕后15-27天,眼在24-29天,心脏在20-29天,四肢在24-36天,生殖器在26-62天。
- 低敏感期:受孕后9-38周,末次月经后11-40周。
妊娠期抗菌药物分级
可安全使用抗菌药物
β-内酰胺类
- 青霉素类抗生素都属于B类药物,妊娠期使用安全
- 头孢菌素类 除拉氧头孢被列入FDA的C类外,大部分头孢菌素属于B类,妊娠期可用
大环内酯类
- 大环内酯类 红霉素极少通过胎盘 螺旋霉素或乙酰螺旋霉素可首选治疗孕妇弓形虫感染
克林霉素
- 克林霉素 孕妇可安全应用
慎用或禁用的抗菌药物
氨基糖苷类
- 除庆大霉素为C类外,其他均属于D类,慎用
四环素类
- 孕期禁用
喹诺酮类
- 孕期禁用
抗真菌药物
- 克霉素 咪康唑 制霉素 未见对胎儿有致畸报道
- 氟康唑 酮康唑 灰黄霉素 动物有致畸和胚胎毒性
哺乳期禁用的抗菌药物
- 氯霉素 灰婴综合征和骨髓抑制
- 磺胺类 核黄疸和溶血性贫血
- 四环素类 四环素牙,抑制骨骼生长
- 林可霉素(克林霉素) 血便
- 氟喹诺酮类 软骨损伤 影响中枢神经系统
- 大环内酯类 肝脏毒性
- 氨基糖苷类 肾毒性和前庭功能受损
- 异烟肼及其代谢物乙酰异烟肼 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和肝脏毒性
- 甲硝唑、硝普钠和奥硝唑 消化道不良反应
二、儿童患者抗菌药物合理应用
三、老年患者抗菌药物合理应用
老年患者应用抗菌药物常见不良反应
- 氨基糖苷类 肾毒性、耳毒性、神经肌肉阻滞
- 抗结核药 肝毒性
- 异烟肼 周围神经病变
- 利福平 肝药酶诱导剂,易引起药物相互作用
- β-内酰胺类 腹泻、药物热、间质性肾炎、皮疹、血小板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贫血
- 碳青霉烯类 癫痫
- 克林霉素 腹泻、艰难菌肠炎
- 氟喹诺酮类 恶心、呕吐、中枢神经毒性、诱发癫痫、QT间期延长、光敏性
- 利奈唑胺 血小板减少、贫血
- 大环内酯类 胃肠道反应、QT间期延长、耳毒性
- 琥乙红霉素和克拉霉素 胆汁淤积 肝药酶抑制剂
- 四环素类 光敏性
- 米诺霉素 眩晕
- 伊曲康唑和伏立康唑 胃肠道反应、肝毒性、肝药酶抑制剂
- 伏立康唑 光敏性、视觉障碍
- 甲氧苄氨嘧啶 药物热、高血钾、皮疹、血恶液质
血恶液质主要包括中性粒细胞减少、粒细胞缺乏症、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症、两种血细胞减少、各类血细胞减少或再生障碍性贫血
四、肝肾功能不全患者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肝功能不全可用正常剂量抗菌药物
- 青霉素类 青霉素、邻氯西林、舒他西林、苄星青霉素、阿莫西林、呋布西林
- 头孢菌素类 头孢沙定、头孢替唑、头孢氨苄、头孢羟氨苄、头孢唑林、头孢他啶、头孢美唑、头孢替胺、头孢克洛、头孢丙烯、头孢他美脂、头孢泊肟匹酯,头孢托仑匹酯,头孢吡肟
- 其他β-内酰胺类 氨曲南、亚胺培南、美洛培南、帕尼培南-倍他米隆
- 氨基糖苷 链霉素、庆大霉素、大观霉素、卡那霉素、妥布霉素、奈替米星、阿卡米星、小诺米星、依替米星、新霉素
- 喹诺酮类 加替沙星、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诺氟沙星、依诺沙星、司氟沙星、诺美沙星
- 其他类 呋喃妥因、呋喃唑酮、乙胺丁醇、(去甲)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多粘菌素、甲砜霉素、磷霉素、利福昔明、制霉菌素
- 注意事项
- 氨曲南在酒精性肝硬化患者初始剂量减少20%
- 重度肝功能减退时,环丙沙星需调整剂量
- 无胆汁淤积的轻、中度肝功能不全者无需调整司氟沙星剂量。
肝功能不全应该减量或慎用的抗菌药物(略)
肝功能不全应该避免使用的抗菌药物
- 大环内酯类 琥乙红霉素、麦迪霉素、乙酰麦迪霉素、阿奇霉素、麦白霉素、依托红霉素、克拉霉素、
- 四环素类 四环素、金霉素、多西环素、土霉素
- 抗真菌药物 酮康唑、咪康唑、两性霉素B
- 磺胺类药物 磺胺嘧啶、磺胺异恶唑、磺胺甲恶唑、
- 其他 利福平、氯霉素、克霉唑、甲氧嘧啶
对肾功能有影响的抗菌药物
- 重度肾毒性药物 新霉素
- 重度肾毒性药物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多粘菌素、万古霉素、四环素类、磺胺类
- 轻度肾毒性药物 青霉素G、新霉素Ⅰ、新青霉素Ⅱ、氨苄青霉素、羧苄青霉素、头孢氨苄、头孢唑林、头孢拉定
肾功能不全时抗菌药物剂量调整(略)
常见抗菌药物在血液透析时的剂量调整
低蛋白血症患者抗菌药物合理应用
- 若血浆总蛋白低于6g%,可诊断为低蛋白血症。
- 低蛋白血症会导致抗菌药物Vd增大,CL增加从而导致药物浓度降低。
- 低蛋白血症时,高蛋白结合率药物推荐增加初始剂量或者增加给药次数。
抗菌药物的蛋白结合率:
-
高蛋白结合率药物(大于70%)
两性霉素B、卡泊芬净、头孢唑林、头孢哌酮、头孢西丁、头孢曲松、克林霉素、达托霉素、 红霉素、伊曲康唑、 林可霉素、泊沙康唑、利福平、替考拉宁、替加环素
两性霉素B(90%)阿尼芬净(>99%)卡泊芬净(97%) 头孢唑林(75-85%)头孢哌酮(90%)头孢西丁(80-50%) 头孢曲松(85-95%)克林霉素(90%结合于α-酸性糖蛋白) 氟沙西林(94%)达巴万星(93%)达托霉素(90-93%,对酸性糖30%) 双氯西林(97%)强力霉素(93%)二甲酚(85-95%) 红霉素(73-81%)法罗培南(96-99%)氟吡西林(95%)夫西地酸(95-97%) Iclaprim(,艾拉普林(93%)伊曲康唑(99.8%) 林可霉素(80-90%)米诺环素(75%)纳夫西林(90%) 奥西西林(93%)泊沙康唑(>97%) 利福平(80%)磺胺异恶唑(92%)替考拉宁(90-95%) 泰拉康宁(92-94%)替加环素(71-89%)
-
中等蛋白结合率药物(30%-70%)
阿奇霉素(7-51%)、氨曲南(60%)、头孢噻肟(40%)、头孢呋辛(33-50%)、克拉霉素(42-50%)、氯霉素(60%)、左氧氟沙星(50%)利奈唑胺(31%)、莫西沙星(30-50%)、呋喃妥因(40%)、苄星青霉素(65%)、青霉素(65%)、哌拉西林(30%)、万古霉素(30-60%)、伏立康唑(58%)
阿奇霉素(7-51%)氨曲南(60%) 头孢噻肟(40%)头孢呋辛(33-50%)头孢噻吩(55-75%)环丙沙星(20-40%)克拉霉素(42-50%)氯霉素(60%)左氧氟沙星(50%)利奈唑胺(31%)莫西沙星(30-50%)呋喃妥因(40%)苄星青霉素(65%)青霉素(65%)哌拉西林(30%)磺胺甲恶唑(68%)普卡西林(55%)甲氧苄啶(45%)万古霉素(30-60%)伏立康唑(58%)
-
低蛋白结合率药物(小于30%)
阿米卡星(0-11%)阿莫西林(17-20%)氨苄青霉素(15-25%)头孢吡肟(16-19%)头孢他啶(17%)*多粘菌素E(<10%) 乙胺丁醇(20-30%)氟康唑(11-12%)磷霉素(0%)庆大霉素(<30%)亚胺培南(20%)异烟肼(0-10%)美罗培南(2%)甲硝唑(<20%)诺氟沙星(10-15%)多粘菌素B(<10%)妥布霉素(<30%)
阿米卡星(0-11%)阿莫西林(17-20%)氨苄青霉素(15-25%)头孢吡肟(16-19%)头孢他啶(17%)头孢匹罗(22%)头孢匹罗(9%)多粘菌素E(<10%) 多西平(8%)乙胺丁醇(20-30%)氟康唑(11-12%)磷霉素(0%)庆大霉素(<30%)亚胺培南(20%)异烟肼(0-10%)美罗培南(2%)甲硝唑(<20%)诺氟沙星(10-15%)多粘菌素B(<10%)妥布霉素(<30%)喹诺酮/达福普汀(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