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说:自从有了孩子,整天围着团团转,感觉自己的生活被打乱了节奏,疲惫不堪. . .
真的,就没有办法了吗?
这篇文章或许会让您有所启发。
——心语心乐
1
在大多数人的眼里:带孩子就是每天无时无刻陪着他/她。
待孩子睡着了,赶紧做饭、洗衣、收拾屋子,活儿还没干完孩子就醒了,又得继续陪……这样带当然会被累死。别说有自己的休闲时间了,就连睡觉的时间都很难保证。
问题是:
这样无时无刻地陪伴孩子,孩子真的需要吗?
这样疲惫辛苦,毫无个人时间,爸爸妈妈自己的心情能好吗?
每天烦躁疲惫的状态,如何能养育出平静自信的孩子?
没有任何一个成年人能做到:常年全天候地陪着孩子玩,而一直保持平静喜悦的心情。
因为这不是父母真正喜欢的,而这种 心不在焉、压抑着强烈不耐烦的“陪伴”实际上对孩子来说不但毫无益处,反而是一种伤害!
因为这时候,上到头发丝,下到脚趾头,身体的每一个毛孔都在向孩子透露着一个信息:我其实不想陪你玩,你好烦!
2
“孩子需要高质量的陪伴。”这样的建议,爸爸妈妈听很多专家都说过。那么,什么是“高质量的陪伴”呢?
萌萌妈觉得标准就是:爸爸妈妈和孩子的状态如何。只要都是愉快的、舒适的,这样的陪伴就是高质量的陪伴。
“高质量的陪伴”分为两种:
1. 陪着孩子玩
2. 孩子自己玩耍,爸爸妈妈在一旁做自己的事情。
爸爸妈妈做事的状态极其重要:是匆匆忙忙地应付,还是乐在其中。因为孩子吸收的不光是父母所做的事情,他更有可能吸收到的是父母做事时的状态。
爸爸妈妈做事专注,孩子也会慢慢学会专心。孩子表面上好像没有注意到爸爸妈妈在做什么,但他们却用灵魂在感知着这种陪伴。孩子对他/她周围环境的感知越是无意识,这种感知渗透进灵魂的就越多。
3
也许会有人说:你说得太容易了,干自己的事情,我何尝不想啊!可孩子就是粘着我,我根本放不下啊!是你家的孩子比较乖、天生比较好带吧!
请回想一下:
在您打算放下孩子之前,您心情愉悦地高质量陪玩了吗?
您自己的状态如何呢?有没有疲惫、烦躁、不耐烦?
您有没有一次又一次地在“试图放下,而又放不下”两者间循环呢?
4
因此,在实行这第二种“高质量陪伴”的时候,有两点必须注意:
一、每天保证一定时间陪玩形式的“高质量陪伴”。
虽然提倡这第二种“高质量陪伴”,并不是说孩子就不用陪玩,放任自流了。爸爸妈妈与孩子的肌肤之亲以及协作游戏,对孩子来说依然是很重要的。
在一段时间高质量的陪玩之后,孩子感受到了爸爸妈妈的亲昵与爱抚,接受到了满满的爱,情感上“吃饱了”,就好像我们吃够了大闸蟹、生鱼片,就不想吃了,是一样的道理。此时,孩子就可以心满意足、安心地开始自己玩耍与探索了。
二、孩子发出召唤时,要及时回应。
虽然说孩子是自己在玩,但是请记得他们始终都还只是孩子。他们专注于一件事情的时间有限。或是饿了、困了、烦了、无聊了,他们都会向爸爸妈妈发出召唤。此时,就需要及时作出回应。
要让孩子知道,爸爸妈妈虽然在做自己的事情,但始终关注着自己,慢慢地孩子就会对爸爸妈妈产生信任感,不需要通过无时不刻地把爸爸妈妈“捆绑”在身边,来证明自己对爸爸妈妈是重要的,也就会越来越喜欢、越来越安心于自己玩耍了。
两种“高质量陪伴”都很重要。
如果大人从来不能专心陪孩子玩,孩子的自我一直是孤独的,长大后可能变得非常自我;
相反,那种大人一直陪着玩耍的孩子则很难得到自我发展的空间。尤其是在家里,每天都被很多大人围着的孩子,大人的自我紧紧包裹着孩子的自我,这对孩子的自我无异于是一种扼杀。当父母通过做自己的事情陪伴孩子时,孩子会学会如何独自玩耍,这是他陪伴自己的时间,也是真正独立思考的时间。
只有当这两者相结合,孩子才能既有发展自我的空间,也有放下自我的时候。
小建议
1、对于1岁左右的孩子,由于还处于学步阶段,行动能力有限。爸爸妈妈可以选择一些比较简单容易的活动。
比如:准备饭菜的时候,把孩子固定在宝宝椅上看爸爸妈妈做菜;午后,晒着太阳喝着茶,和孩子一起静静地各自看书......这些都是很好的陪伴方式。在一起看书的过程中,爸爸妈妈既休闲了自我,又培养了孩子专心看书的好习惯。
2、对于3岁以上的孩子,爸爸妈妈完全可以在做家务的时候邀请孩子一起加入。可以选一些安全的活儿让孩子做,如:拣菜、擦桌子……孩子因为好奇,是很愿意做的。
同时,这也是一种教孩子认识蔬菜、培养家务劳动能力的好方法。只要父母状态好,和孩子一起做家务就是一种很好的高质量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