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课视角:
1、研究执教者的课堂教学思想和教学艺术,聚焦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和实施策略;
2、基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课堂教学,如何指向“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
课例呈现:
授课教师:杭州陈迎春老师
思辨导向:认清本质价值,方知悦纳他人
一、导
默读课文,想一想,陶罐和铁罐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儿呢?(课后1)
二、学与研
创设情境:文物小剧场准备一场演出,邀请大家参加。
活动一:书写故事简介
1、生填空。
2、师书写指导:“傲”、“虚”(会写字);
读音指导:懦弱。
3、争辨点:陶罐和铁罐为什么而争吵?把争吵搬上活动现场。
【设计意图】梳理故事主要内容,融入字词基础的识记与检查,初步感知故事,聚焦争吵点。
活动二:再现争辩现场
1、导演选拔
导演说戏:
①自读对话;
②小组交流说发现:
陶罐和铁罐的性格有什么不同?请从语言内容、语言顺序、标点、说话语气等方面说说你的发现。(课后2)
学生汇报:
①关注语言内容:
师出示四段对话争锋(板贴对话内容);
②分析语言顺序:铁罐先说,先挑事;
③关注标点:大量感叹号,体会傲慢,目中无人;
④体会说话语气:
铁罐:傲慢—轻蔑—恼怒—铁罐说。(补白),铁罐的生气指数一路攀升,巧用表情包表示(“我有点看不起你”一个—两个—“怒”两个—三个)。
陶罐:谦虚—争辩—不再理会,概括为“淡定”。
2、分角色表演
小组分配角色,倒计时3分钟开始。(四个角色:陶罐、铁罐、旁白、小导演)
①自我介绍;
②小导演点评;
点评小锦囊:有依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③采访陶罐与铁罐:
①争论话题:他们为什么而争吵?(迎刃而解。)
②铁罐:我认为,作为一只罐子,硬度最重要;(铁罐说的话,聚焦“碰”。)
陶罐:我认为,作为一只罐子,盛东西最重要。
③你同意谁的观点?铁罐为什么骄傲?陶罐为什么谦虚?
铁罐只看到自己的优点,陶罐不但看到了自己的优点,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
【设计意图】
1、通过合作表演用整合的学习任务,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读好课文,体会人物的个性特点。通过小老师点评,关注重点词句,体会人物性格和特点。
2、在学生充分朗读的基础上,采访陶罐和铁罐争吵的原因及各自坚持的观点,通过比较两人观点的差异,能够更加清晰地明白,铁罐的骄傲无礼其实来源于他认知的偏差。
3、创设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表演前分析人物不同的性格特点,表演中体会鲜明的人物形象,表演后通过小故事揭示大道理。
活动三:我为铁罐指点迷津
随着时代的变迁,王朝覆灭了。陶罐成为很有价值的文物,光洁、朴素、美观,铁罐消失得无影无踪。如果铁罐还有意识,他脑子里百思不得其解,请你为铁罐指点迷津。
生自由发言。
师归纳:(铁罐)我是有不足的,陶罐也有不足,我们俩都不完美。
【设计意图】关注结局,角色转换,用为铁罐指点迷津的方式,直指核心寓意的理解。
活动四:寻找完美的罐子
①既然都不完美,罐子还有存在的价值吗?
②虽然都有缺点,但他们都有用?(板书:盛东西)
③这个故事,对你有什么启示?生自由说。
【设计意图】从本质层面去看待人和事物,原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三、拓
阅读链接《北风和太阳》,你会把《陶罐和铁罐》的道理送给《北风和太阳》这个故事中的谁呢?
【备课构想】
一、教材解读
对话——可燃的故事矛盾
结局——可辨的终极评判
寓意——可延的深度追问
思辨性阅读文本的特点
故事对话——梳理特点
故事结局——辨析观点
故事寓意——追问深华
二、学习目标
重点:通过模拟陶罐与铁罐的争论,了解陶罐与铁罐争辩的原因,发现他们不同的观点,了解他们不同的性格和特点。
难点:结合故事结局,懂得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学习从本质价值上去看待人和事物。
三、任务情境及活动设计
【听课札记】
本节课指向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中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该任务群的关键词是“思辨”,注重理性的逻辑思维与辩证思维。
结合第二学段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方面的目标,帮助学生积累理性思辨的经验与方法,从文本中寻找证据支持自己的观点,有理有据、负责任地表达的方法与经验。
创设真实的任务情境,整合学习资源,围绕核心主问题,设计学习任务及学习活动。学生在任务驱动下,入情入境,通过分析与比较的逻辑思维方法,梳理观点,辨析人物性格特点,辨析争吵点,尝试有依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提升思辨性表达能力,逐步培养实证的理性精神。
(图片源于网络,如侵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