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柔并济,曲折多变,金碧辉映,古雅超群。“这是李家父子笔下的山水画的描述
“金碧山水”派起于展子虔,又在李思训,李昭道父子处得以发扬光大,达到了顶峰。
近日又在重刷《我在故宫修文物》纪录片,片中令人眼花缭乱的文物,文物修复师们的执着,细心让我一次又一次被古代文化之美所震撼,在出现展子虔的《游春图》时,我的内心无比激动,想起主动捐宝的张伯驹及夫人,想起背后的故事,竟然有种热泪盈眶的感觉。在看到故宫文保科技部窗户上贴的“永和九年”四个字,我的思绪又回到了永和九年那个风和日丽的日子,在兰亭发生的对饮吟诗的一幕幕。。。。各人沿着小溪席地而坐,酒杯顺流而下,轮到喝酒的那个人就得吟诗一首。了解作品背后的故事,让看画更像是看一部电影,像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
一.前有阎家子孙,后有李家父子
1.大李将军-李思训
李思训(651—718)唐代杰出画家,金碧山水代表人物。字健,汉族,成纪(今甘肃秦安)人。唐宗室孝斌之子,战功赫赫,宰相李林甫其伯父。曾官至左羽林大将军,任过武卫大将军,称号“大李将军”,与其子李昭道并称“大小李将军”。
李思训一家属于唐朝宗室,家族人均擅长绘画其弟李思悔,侄子李林甫,其子李昭道在绘画上均有建树。李思训尤其擅长山水、楼阁、佛道、花木、鸟兽,大家最为熟悉的应该是李思训的金碧山水画。山水画主要继承了隋代画家展子虔的青绿山水画风,并加以自己的理解发扬光大,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意境隽永奇伟、用笔遒劲、风骨峻峭、用色匀净而典雅,富有装饰色彩。
在作品取材及创作上,李思训擅长从实际的景物取材,作品多为描述宫廷的富丽堂皇的建筑景色多和奇异秀丽的自然风景外,并配合与神话般的氛围,创造出一种典雅,理想化的山水画境界。画风精细严谨,细致之处堪比毫发,自成一格。在用笔方面,绘制山丘时,能用笔触展现出丘壑的起伏曲折。法度谨严、意境高超、笔力刚劲、色彩繁富,显现出从小青绿(清水芙蓉)到大青绿(错金镂彩,富丽堂皇)的山水画的发展与成熟的过程。
李思训的金碧山水画对后来中国山水画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后世山水画中的青绿山水便是对他这一派画风的延续。明代董其昌等人提出的绘画上的南北宗论便将他列为“北宗”之祖。
李思训身为皇室子弟,其作品反映了贵族阶层的审美趣味(盛唐时期国富民强,人们对于艺术的追求有一种千金散尽还复来的大国风尚,崇尚金碧辉煌的美感)和一种超然的生活理想,又因为受到了当时社会的各种阶级矛盾以及佛家的思想及文人隐士的风尚的影响,他的作品也有一种超脱的情趣。即所谓“时靓神仙之事,合然岩岭之幽”。
李思训的作品有《山居四皓图》、《江山渔乐图》、《群峰茂林图》等17件作品收录于《宣和画谱》①。其现存仅有《江帆楼阁图》(有可能是临摹本,但对于研究李氏山水有重要意义,但已经足以令人倾倒)。其他的因年代久远,已经难觅其踪了。
备注:①《宣和画谱》是北宋宣和(1119~1125)年间由政府官方主持编撰的宫廷绘画藏品的合集。宋徽宗时,内府收藏日趋丰富,于是便将政府所藏的各名家真品编撰成一本《宣和画谱》,以备查考。
2.小李将军
李昭道(675-758),字希俊,甘肃天水人,唐代画家,继承父业,父亲李思训曾是唐代大员。李昭道曾官至太原府仓曹、直集贤院,官至太子中舍。与其父一样擅长绘制青绿山水画,世称小李将军。兼善鸟兽、楼台、人物,并创海景,山水画也负有盛名。
李昭道画风精巧细致,虽“豆人寸马”,也可以做到眉目分明,传神不已。由于画面线条繁复,纤细,也有人评价“笔力不及思训”。但在绘画山水画的时候,因为笔触比其父亲又多了新的变化,被认为“变父之势,妙又过之”。
李昭道作品现今罕见,传为其所作的《春山行旅图》、《明皇幸蜀图》等图,极为可能是后人的摹本。
二.李家父子及作品
1.《江帆楼阁图》---洪湖水啊,浪呀嘛浪打浪呀,洪湖岸边是呀是楼阁呀
该幅作品现存为宋人临摹版本,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画面中的树木郁郁葱葱,万物生机勃勃,展现游春情景。
画家以细笔勾出鱼鳞般的水波纹,画面远处飘荡于水面上的小舟,渐行渐远,凸显了大自然的壮阔美丽。
江岸的山峰耸峙峻秀,安上的树木错落有致,郁郁葱葱,藏于崇山峻岭间的华丽楼阁亭台。
松竹小径间的水榭栏杆,有人穿梭其中;水边的山坡上,有两人望着江水,抒发情怀。
另还有四人沿山上小路骑马而至此地,主人骑马,三个仆人或引领,或挑担,或提物,前后簇拥而行。
艾玛这配置,不就是唐三藏取经的标配么。。
此图使人远离尘世,倾情自然,纵目千里,给人以清新而“超然物外”之感。
此前,展子虔画松没有松针,只用绿色点染,画法较为古朴。到了李思训这里,他的先描绘出青绿的松树,再用石青添上两笔交叉的线,代表松针,这与北宋李成描绘的“攒针”式松针虽有差距,却起到了很好的承上启下的作用,他的大胆尝试,很好地表现出山石的阴阳向背及质感,因而使画面产生了金碧辉煌的装饰效果。
3.《明皇幸蜀图》----蜀地风光虽好,也耐不住这是一场逃难
传为李昭道的《明皇幸蜀图》表现的是安史之乱时,唐明皇及皇家军队仓皇逃至蜀地躲避政难的情景。作为风格为典型的青绿山水,画中运用的青绿颜料虽历经朝代变迁,至今仍然清晰可辨。画面中绘着壮丽险峻的山川,巍峨高耸,更有白云缠绕山峰,仔细观察可以看见山下山中有些很小的人骑着马,驮着行李,行走在这崎岖蜿蜒的山路间,这些人马就是唐玄宗到四川避难的队伍。画面左边中段的山间,有些用木材搭建的路,这就是古代的栈道,那是因为这些悬崖峭壁上没有路可通行而搭建的,所以栈道底下是悬空的,十分危险。
后人也有说这是其父亲李思训的作品,但安史之乱发生的时间为756年6月,这时李思训已作古,因此应该是其子李昭道有幸目睹了这一历史事件,并用绘画记录了这一时刻。
图片中风景秀丽,春意盎然,队伍行走在高耸的山峰中,要不是有历史背景的烘托,这明明是一幅透露着轻松活泼的作品。但其实上,安史之变后,官员和百姓们早就先皇族撤离,虽有万两黄金,沿途路上无官员接应,也没有地方可换取食材,钱用不出去,粮食短缺时,为稳定军心,甚至只能杀了御马充饥。
马儿们或走或歇,官员们或走或停,骑着三花宝马的玄宗。随行的嫔妃们。
3.手账达人的旅行手记---《春山行旅图》你们的弱爆了o( ̄ヘ ̄o#)
中间几个大字“唐李昭道春山行旅图”,好好看清楚哦。。。这是古代的鉴赏家宋徽宗亲笔题字,基本上来说能在宋徽宗时期被各大名家认定的,基本就是真品了。唐朝有很多画作都是宋人临摹版本,但是仔细观察可以发现,新旧墨之间还是能够看出差别的。
左方标绫题跋②:前喆声华不可接。得见风徽在遗墨。曾人思陵内府藏。摩挲宝翰犹堪识。遥情绘作春山图。锦鞯玉勒劳行役。前者回望后者应。苍崖悬磴迷层叠。树色阴浓远近间。云光岚影都无迹。倦顿何妨暂息肩。仰瞑渴饮聊伦逸。巨坡平掌心亦安。翘首高原苦曲折。要知作意岂徒然。慎尔驰驱此登历。睛窗试我老眼明。指点群峯皆嶻嶭。隶书。竹坨老人朱彝尊。钤印二。竹垞。太史氏。
右方标绫题跋:唐人画刻人者。推二李(李昭道,李思训)为宗。刘赵辈得其绪余。皆足以名世而不朽。细笔钩染。实开风气之先。---孙承泽
我努力的理解了一下这段题跋,左边大致意思应该是:绘制者李昭道的画之前都是收藏在内廷的,所以一般人难得看到,能够流传下来的作品寥寥无几,非常珍贵,现在看到这幅画的真迹,有种惊喜的感觉。然后应该是描写了看到这幅画的心情,还有描写的内容,绘画的技巧。
最后右边的题跋,唐朝的人画山水画,还是要老李家父子俩为宗师呀。刘赵辈中的赵指的是南宗中的赵伯驹,赵伯啸吗,刘则有可能指的是把江南山色画出一片“淡墨轻岚”的刘松年(若有错误之处,烦请大家给我指出,谢谢。。)
绿意盎然的山水间,有溪边玩耍的,有树下游走的,也有骑马游玩的游人,动静集合,造型生动。李思训,李昭道父子二人的“金碧山水”风格,深受贵族画家们的喜爱,就是这样艳丽略带“浮夸的风格”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毕竟,祖国江山一片大好嘛,还是要怀着美好的憧憬的。
备注:②题跋:写在书籍,碑帖,字画等前面的文字叫做题,写在后面的,叫做跋,总称题跋。
三.知识补充-绘画中的“南北宗”是神马
在上几段的文章中,我们有提到了,李思训被明代的董其昌等人视为“北宗”之祖,那么北宗,南宗到底指的是什么呢?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1.南北宗的由来
中国画史上文人画家与职业画家两大不同的风格体系。最早是明代的鉴赏家董其昌在《画旨》一书中提出了此概念。他认为北宗以李思训父子着色山水,流传到宋之赵傒、赵伯驹、赵伯啸以至马(远)夏(圭)辈。南宗则以王摩诘(王维)为代表人物,这时的绘画开始从浓墨重彩改为开始用渲淡,一变勾斫之法,其传为张璪、荆(浩)、关(仝)、董(源)、巨(然)、郭忠恕、米家父子,以至元之四大家。
2.南北划分的理念是什么
南北划分的大意是用当时在文人士大夫群体中流行的心禅之学,以禅宗的南北分宗比喻山水画的流派,将山水画的发展史划分为两派。分派的分水岭在唐代,并各追任了一位祖师,并以此为基础排出了传承的谱系。就像禅宗以“顿悟”与“渐悟”的修持观念分南北一样,山水画的分派依据的是风格技法方面的“渲淡”与“钩斫”的不同。
清代的学士方薰认为:“画分南北宗,亦本禅宗‘南顿’、‘北渐’之义,顿者概性,渐者成于行也。标榜了南方的绘画来自于顿悟,而北方更偏向于勤学苦练,方薰也认为,顿单概于性灵,渐者成于力行。前者重在领悟,后果重在功夫。
明代鉴赏家董其昌主观构筑的山水画体系,只是针对当时画坛的现状有感而发,并非单纯的以理论为出发点进行构筑。虽然南北宗理论并不严密,但很好地启发了此后山水画的发展。
今天的文章就先到这里啦。。下次我们还有个问题需要说明,说了这么多画,那么你怎么知道就是李家父子画的呢?到底是从哪里考据得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