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子虔(约550-604)隋代杰出画家。今河北河间县人。历北齐、北周,入隋为朝散大夫、帐内都督。曾在洛阳、长安、扬州等地的寺院画过许多壁画。善画故事、人马、山水、楼台;人物的描法细致,后再用色晕开人物的面部,神彩意度极为深致。展子虔所非《游春图》是我国目前发现的存世的山水卷轴画中最古的一幅。《宣和画谱》称赞他:“写江山远近之势尤工,故咫尺有千里趣”。他的山水画比起六朝前山水画那种“水不溶泛,人大于山”的稚拙画法要成熟得多。据记载,他的《仙山楼阁图》以青绿勾勒为主,笔调甚为细密,后人称他为“唐画之祖”。美史史家称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展了虔虔为唐以前杰出的四大画家。他是现在唯一有画迹可考的隋代著名的画家,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据着重要位置。
绘画风格
展子虔的绘画题材广泛,手法多变。他不仅善画人物、车马、山水、台阁,而且大都臻于精妙。在着色技巧上,他用青绿设色。他的画法为唐代绘画名家李思训、李昭道父子所宗法。他所画之马,神采飞扬,十分有神。他所画“立马而有走势,其为卧马则有腾骧起跃势,若不可掩复也。”展子虔能够抓住马的瞬间神态,表现出整个绰约风姿,达到以形传神,以神带形,形神兼备,维妙维肖的艺术境界。
展子虔善画佛道、人物、车马、楼阁、山水、殿阁、翎毛、历史故事等,尤以画山水闻名。他的山水画被称为“远近山川,咫尺千里”。他画人物描法工细,以色晕染面部,神采意态俱是;画马各尽其妙,将马站立走卧腾跃奔飞之姿描摹得栩栩如生;画山水则有咫尺千里之势,充分表现出自然中深远的空间感。展子虔“天生纵任,亡所祖述”,而自能开一代风气。他与当时另一画家董伯仁齐名,人称“董展”。他的山水画风直接影响到唐代李思训父子的金碧山水创作,被后世誉为唐画之祖。
展子虔 -艺术成就
展子虔在绘画上善于创新。唐代李嗣真说他“天生纵任,亡所祖述”。他画人物,善用紧密的线条和能够晕染出浓淡的色彩,表现对象的性格特征和神态形貌,达到了神采如生、意度俱足的境地。他画马能注重描绘马的动势,虽卧立而有行走、腾骧的神情。
展子虔在中国美术史上影响最大的是山水画,他最善于表现自然山水的深远的空间感,传为他所画的《游春图》是现存古代山水画的重要作品。此图现藏故宫博物院,纵43厘米,横80.5厘米,绢本,青绿设色,卷前有宋徽宗赵佶手书“展子虔游春图”的题签。在这幅画上,展子虔以圆劲的线条和浓丽的青绿色彩,描绘了在阳春三月、花红树绿、山青水碧的郊野中,贵族、仕女骑马泛舟、踏青赏春的优美景色,是迄今为止所保存的最早的卷轴山水画。在画面的空间处理上,一改过去绘画中的人大于山、水下容泛、树木排列,如同伸臂布指那种比例失调状况,特别是对湖水微波广阔深远的描绘,颇为成功。在表现技法上,此图以墨线勾出山川屋宇的轮廓,然后填敷青绿色彩,并再以深色重加勾勒,树木、人物等则直接用色点出,形体虽小,却生动有致。画面色彩典雅,富于装饰感。
展子虔的画被后世视为“唐画之祖”是有根据的,与六朝山水画那种不合乎视觉自然比例的画法相比,《游春图》的处理显得匀称多了。尽管他的画面貌古拙,树枝缺少纵横抑扬、穿插多姿的变化,树叶也不及后人那样形状多样,云也勾得过于整齐———从技法上看,还处在山水画的滥觞期,但由于运笔比较成熟,所以他的画仍显得轻重有致,未用“皴”法却能画出山石树木的质感。《游春图》构图壮阔沉静,设色古艳,富有典丽的装饰意味,体现出承上启下的风格,也标志着山水画即将进入成熟期。
代表作品
《游春图》、《四季图》、《童子戏水图》、《落叶图》、《踏雪图》、《长安车马人物图》、《南郊图》、《王世充像》、《法华变相图》、《朱买臣覆水图》、《北齐后主幸晋阳图》、《维摩像》、《石勒问道图》、《北极巡海图》等分别著录于《贞观公私画史》、《历代名画记》、《宣和画谱》
展子虔 -人物评价
从后世著录中可以看出展子虔画作的题材十分广泛,从《法华经变相》、《北极巡海图》、《维摩诘像》、《长安车马人物图》、《弋猎图》、《按鹰图》、《人骑图》、《人马图》、《石勒问道图》、《北齐后主幸晋阳宫图》、《八国王分舍利》、《授塔天王图》、《摘瓜图》等画名中可见一斑。展子虔曾在长安的定水寺、灵宝寺、崇圣寺,洛阳的天女寺、云花寺、龙兴寺,以及江都的寺院画过不少壁画,是个多产的画家。
展子虔他所画寺庙壁画,虽系应酬之作,但也很出名。例如,江都东安寺(后改为常乐寺)壁画(与张儒童合作)、长安灵宝寺(与郑法士合作)壁画、长安光明寺(与田僧亮、郑法士、杨契丹合作)壁画、洛阳天女寺和洛阳云花寺壁画,以及长安定水寺殿内东壁及前面门上所画三圆光,“皆突生壁”,“窗间菩萨亦妙”,长安崇圣寺东殿壁画和长安海觉寺双林塔西面壁画,在唐代就很著名。他在龙兴寺画的《八国五分舍利》,就是一幅构图宏伟,情节丰富,人物众多的大型壁画,展示了当时的时代风貌,画得生动传神,贴切生活。
展子虔的山水画,在中国绘画史上,独树一帜。他所画人物和车马,对后世影响也很大。展子虔当时为许多寺院创作的以宗教内容为题材的壁画,直到宋代,河中(今山西永济)的古庙中还保存着他的作品《鬼拔河图》,赢得了不少诗人的吟咏和赞叹。
作品欣赏
《游春图》,隋代,展子虔,横80.5厘米,纵43厘米,长卷绢本设色,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游春图局部
游春图局部
游春图局部
《游春图》描绘了江南二月桃杏争艳时人们春游情景。全画以自然景色为主,放目远眺:青山耸峙,江流无际,花团锦簇,湖光山色,永波粼粼,人物、佛寺点缀其间。笔法细劲流利。在设色和用笔上,颇为古意盎然,山峦树石皆空勾无皴,但线条已有轻重、顿挫的变化。以浓烈色彩渲染,烘托出秀美河山的盎然生机。
这幅画的技法特点是以线勾描物象,色彩明丽,人物直接以粉点染。其双勾夹叶法和点花法等对唐李思训一派青绿山水产生很大影响。从笔墨技法来看,《游春图》中的山峦树石皆用细笔勾勒轮廓,而不加皴斫,线条无甚大的粗细提按变化,然却显得朴拙劲朗;所绘人物全以细劲的线条勾描,纤如毫发,人物形态虽无太大的变化,然却神采奕奕;其画山水,更是一丝不拘,画面显得柔美流畅;而所绘树叶,纵有勾笔、散点画法,却类似“个”、“介”字点法,似不成形,然显得朴拙古拗。那山顶坡脚的点苔,劲健爽朗,显得浑朴谨拙;树虽绘有多种,树干形态却千第一律,无甚穿插多姿的变化,似游离于山石坡顶似的,然由于运笔较为成熟,笔法墨法有轻重变化,虽未用皴法,却仍能看出山石树木的质感。这种画山石不作皴斫,画松干不用松鳞,画松枝不作细针,即山不似山,树不似树的笔法特征,正好展现出山水画从雏形阶段发展到初创时期的风格特征。这三是汉魏两晋南北朝后山水画的表现方式。既改变了远古山水“若伸臂布指”的那种稚拙的山水图式,也体现出隋时这种“盖创为山水之初,法之末备然耳”(詹景凤语)的山水样式。
从设色敷彩来看,《游春图》的山石树木虽然空勾无皴,然全以色渲染。全图山水以青绿设色为主。山顶以青绿敷之,山脚则用泥金;树叶设色,或以色染,或以色填,或点以白粉桃红,松树不写松针,直以深绿点之。全图在青绿设色的统一格调下,显得潋滟而生拙,丰富而单纯,富丽而古艳,充分展示出我国早期山水设色那种“青绿重彩,工细巧整”的样式,标志着山水画的创作,已从原先设色古艳而富有装饰意味的图式,向较为完整的山水画创作过渡,自此始开青绿山水之源。
构图布局上,《游春图》的章法布置也极有特色。右上部分绘有崇山峻岭,山峦起伏,数峰叠起;右下部绘有土坡,低坡丛树,山路逶迤,既为崇山峻岭的下段延伸,又作为辅垫,使全图具有稳重感。左下部绘一低峦小山,与右上边山脉遥相呼应,形成对比;中间绘有大片水域,波光潋滟,湖天一色。一小船点缀其间,船内绘有三四人物,姿态不同,形态各异。全图比例恰当,层次分明。这种以山水为主体,人物为点景,恰当配以殿阁舟桥,并开始注意客观物象之间的远近,高低、大小的一般关系,以及深度、层次、比例等透视关系的变化处理,使山水画创变得较为合乎现实生活的新格局,这正是隋朝山水画的特有表现形式。也正如《后画录》所评述展子虔的山水“远近山川,咫尺千里”和《宣和画谱》论展子虔的山水画 “写江山远近之势尤工,故咫尺有千里趣”相合相成,浑然一体。
《授经图》隋 展子虔 绢本设色 纵30.1厘米 横33.7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唐朝张彦远评展子虔的此画:“细密精致而臻丽。”从这一幅《授经图》中可以看出其刻画人物手法之高超。
感谢收看,阳阳说画致力于为您呈现精美画卷。
欢迎收藏转发,如有问题欢迎在评论处留言。
敬请收藏关注“阳阳说画”,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