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聊三国140
关于刘禅3
原创/似此星辰同昨日
刘禅亲自主政之后,前后期的表现还是不一样的。原因有很多,最主要的就是,讨伐曹魏取得的战果实在是太差了,把自己的心气给打没了。
姜维毕竟不是诸葛亮,不可能再有诸葛亮那么大的权利,能够出动很多的兵马,与曹魏进行大规模的战争。
表面上维系的孙刘联盟,实际上是名存实亡的。在曹魏几次内乱的情况下,没有同心协力进攻。错过了最佳的进攻时机。
刘禅非常聪明,一些事情看得很明白,只不过蜀汉的国力弱,很多事情根本做不到。自己就那么一个矿,想打也干不过曹魏五个矿。
因为国力差距巨大,蜀汉被灭亡是早晚的事情。
人都有自己的弱点,即使是帝王,也不一定有一颗强大的心。刘禅也想过自己比刘备、诸葛亮做得更好,可是,现实就是这么残酷。
假如刘禅在位的时候,北伐能够取得比诸葛亮大的成果。比如,夺得陇右。那么,刘禅的心气自然就高了。
刘禅在位后期之所以沉迷于嬉戏,和无法实现刘备的愿望有关系。到后来姜维的几次北伐,更多的像例行公事一样。
刘禅这样做,就是为了表明态度,自己没有忘记刘备的遗愿。同时,也是为了堵住众人的口。毕竟有些事情,不能光说不做。
这一点从姜维屡次北伐,刘禅基本上没有阻拦过,即使姜维打了败仗,刘禅也没有猜忌姜维。下一次出兵,依然还是姜维领兵出征。
如果姜维夺取陇右,威胁关中的长安,你看看刘禅还会玩耍吗?肯定会举西川之力,御驾亲征。
开疆拓土,比自己老子强,那是可以名留青史的。刘禅既然做不到,心里的那股气也就慢慢消失了。
从皇帝的角度来说,身为皇帝,刘禅是不合格的,亡国之君嘛,评价肯定是负面的。面对城外几千人的魏军,没有战斗到底,选择了投降。这是刘禅抹不去的黑点。
如果从百姓的角度考虑,刘禅不失仁义。自己的名声是臭了,但是,保存的是百姓的生命。
刘禅的是非功过,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就会有不同的结论。
关于刘禅说的,“此间乐,不思蜀”。作为一个亡国之君,虽然该有的待遇会有,但是,也会对刘禅进行监视,毕竟是一国之君,影响力还是有的。
可是,从刘禅的角度来说,让百姓免于战乱,做到了善待百姓,这对百姓是一种仁德。自己现在是阶下囚,又是主动投降的,等于自己现在需要考虑的就是自己。
自己选择投降,该有的觉悟就要有,不该有的念头也不应该有。如果有不该有的想法,还不如当初死战呢。本来就有黑点,再反复无常,那么更被人看不起了。
刘禅为了自己,说出这样的话,是很正常的。谁没有为自己的私心呢。
刘禅说出这样的话,即是表明自己的态度,也是告诉曾经蜀汉的文臣武将,不要起不该有的心思。
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凭借西川险峻,道路难行,真的对蜀汉忠心,真的尽心尽力守城,怎么会让几千人打到成都。
当初有条件的时候,都做不到的事情,都没能做到上下一心,还想着以后能够做到。可能吗?
如果真有这样做的人,恐怕不是对蜀汉忠心,而是为了私利才这样做的。
刘禅这句话,即是和过去的身份做个了结,也坦然接受自己是个失败者。这其实也是一种豁达。
作为一个亡国之君,能有这样的心态,何尝不是一种幸运。
202409月
——星辰相伴,自由随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