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者七德,仁、义、礼、智、信、贤、达,仁者乐山,义者乐天,礼者乐音,智者乐水,信者乐地,贤者乐蕙,达者乐施,七者皆乐玉;
玉者之美,其泽润,泽万物,润四方;玉乃集天地精华于一身之石,承载着亿万年岁月沧桑,由石化玉,自内而外,美而不娇,握于手,暖于心,故君子如玉也;
玉者各具特色,每一块玉都是独一无二的;国玉和田又分为白、黄、青、黑,四种主色调,俗称和田四君子,白如羊脂、黄如鸡油、青如沙枣、黑如浓墨,四者皆具美感,做为中华文明的传人,爱玉品玉之心已经是沁入骨髓,融于血液,人生如玉、玉如人生,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罢了;
古玉者之光气说,玉入尘封,干湿皆可,玉质松而入沁,因沁而变色,色沉而起光,光久而生气,气厚而韵神,淳厚、内敛、润泽乃气之魂灵,古玉之沁,集自然之灵气,借时光之酝酿,久藏之而宝光起神韵;玉质坚虽无沁,然必韵其光气,故光气神韵皆由内而外现,平和漫溢而不厉目,岁月枯荣而沧海,久旱逢霖而涅槃,视为熟玉之光气也。
古玉寻痕意在观察:玉质、工艺、工痕、砂痕、沁痕、沁色、包浆、光气,收集这些从古玉表面可以直观的痕迹,统称为表象解析,再用逻辑推理分析时代的合理性,这是完整的古玉鉴定流程。
燕赵青锋“古玉寻痕”专栏-文章有深度
时光飞逝三千年,武王伐纣得太平,子牙神功灭妲己,封神演义英雄榜,西周开国分封天下,各路诸侯演义春秋五霸、战国七雄,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西周、东周时代,是各种文化交融,诸子百家争鸣的时代,也是中华文明儒家思想的启蒙期,思想理论的崛起,也促进了各行各业的发展,青铜器、铁器的应用也提高了很多手工业生产力的效率,制玉行业是受益很显著的,从铜制工具升级到铁质工具后,既提高了加工速度也提升了工艺难度,这个时期的玉器工艺线条更流畅,多见曲线设计,陀机痕迹出现,双阴举阳和一面坡工艺线条是这个时期明显特征,下面来欣赏两件西周玉器:
西周王室佩玉(松石贴片)北斗七星龙
管钻加解玉砂钻磨孔(孔壁线条宽窄不一,反复磨削造成槽底光滑)
孔壁反复磨削光滑包浆
沁色在工痕之上
解玉砂痕迹游走自然
上述两款古玉都是西周工艺特征,从玉质判断皆为和田玉,七星龙玉质白,贴松石,从玉质而言,西周时期的和田玉只有商贸和纳贡两种方式,而对于采玉方式而言,那时候没有铁器,青铜工具也只是中原地区多见,远在西域的和田地区,根本不可能深入昆仑山去开采山料,人力配置和工具条件都不支持长途跋涉去开采山料,顺理成章的是就近从河中捡玉石,而且应该是大块玉料,小玉石根本不考虑,而好籽料多为小块玉石,这也从逻辑上对证了古玉的油润性好,但是色白肉细的少,这可以说明古人对玉质品级也是逐渐完善成熟的,从高古文化期到战汉期再到明清时代,玉质由地方料(小玉种)到和田玉,从青灰色到白色,从粗结构到细或无结构,中国玉文化发展到今天,今人所推崇的塑料级、油疙瘩、年糕料、灯泡料、到顶料,在古人看来根本就是无法想象的,这也侧面印证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进步,速度决定一切。根据上述时代特征,西周时期的松石贴片白玉料等级应该为上品,所佩戴者的身份也必然是人上人,这也是表象解析逻辑反推的核心思路。
实用扳指
而另外一块古玉扳指,从玉料而言,明显的籽料皮,玉质油润通透,在当时应该是价值不菲,工匠选择有皮一端做弓弦平台,说明玉料紧张,而从审美上来看,工痕流畅,但总体设计无法体现美感,没有美感、做工考究、玉质好,那不是自相矛盾吗?这只能说明,它是一件实用玉器而非一件观赏玉器,从玉器的实用角度出发,体现实用的便利性,而忽视了整体效果美感,用逻辑反推法,它是不是一件到代真品呢?造假者费力不讨好的事情有必要去做吗?朋友们,你们又会如何理解呢?
燕赵青锋“寻楸杂谈”“古玉寻痕”专栏-文章有深度
掌上乾坤盘国玉,人生唯爱品八棱
西周龙佩(国博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