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者七德,仁、义、礼、智、信、贤、达,仁者乐山,义者乐天,礼者乐音,智者乐水,信者乐地,贤者乐蕙,达者乐施,七者皆乐玉;
玉者之美,其泽润,泽万物,润四方;玉乃集天地精华于一身之石,承载着亿万年岁月沧桑,由石化玉,自内而外,美而不娇,握于手,暖于心,故君子如玉也;
玉者各具特色,每一块玉都是独一无二的;国玉和田又分为白、黄、青、黑,四种主色调,俗称和田四君子,白如羊脂、黄如鸡油、青如沙枣、黑如浓墨,四者皆具美感,做为中华文明的传人,爱玉品玉之心已经是沁入骨髓,融于血液,人生如玉、玉如人生,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罢了;
古玉者之光气说,玉入尘封,干湿皆可,玉质松而入沁,因沁而变色,色沉而起光,光久而生气,气厚而韵神,淳厚、内敛、润泽乃气之魂灵,古玉之沁,集自然之灵气,借时光之酝酿,久藏之而宝光起神韵;玉质坚虽无沁,然必韵其光气,故光气神韵皆由内而外现,平和漫溢而不厉目,岁月枯荣而沧海,久旱逢霖而涅槃,视为熟玉之光气也。
古玉寻痕意在观察:玉质、工艺、工痕、砂痕、沁痕、沁色、包浆、光气,收集这些从古玉表面可以直观的痕迹,统称为表象解析,用逻辑推理解析时代的合理性,这是完整的古玉鉴定流程。
燕赵青锋“古玉寻痕”专栏-文章有深度
西周王室配玉(和田镶松石,鱼皮胶封)
西汉•戴圣《礼记•聘义》
子贡问于孔子曰:“敢问君子贵玉而贱碈者,何也?为玉之寡而碈之多与?”孔子曰:“非为碈之多,故贱之也。玉之寡,故贵之也。夫昔,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队,礼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乐也;瑕不掩瑜, 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 天下莫不贵者,道也。诗云: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故君子贵之也。
碷:dun,美石
大致意思是,子贡问老师,君子喜好玉而忽视美石,是玉少而石多的原故吗?孔子说:不是的,君子爱玉是喜好玉的品质(品德),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
国人爱玉是以玉塑人的境界,也是儒家思想的精髓延伸,君子佩玉无故而不离身,佩玉也具有辟邪守正之意,古人对玉的理解之深是后人爱玉品玉的思想基石,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民族血性也是玉文化传承至今的魅力之源。
在一块古玉面前,几千年的铅华褪去,承献在我们面前的美已经是成熟而内敛,温润而朴琢,识玉、辨玉、赏玉自然成为摆在爱玉人面前的重要课题,古玉寻痕专栏就是以推广玉文化中的识玉、辨玉、赏玉为目的,至于那些大牌砖家们,还是让他们去骗骗离退休人员的小钱包吧,专家是肯定的,收钱也是肯定的,说真话就是不确定的了,慢慢品味吧,哈哈……。
战国兽人面(军俑)
下面话回正题了,如何分辨古玉,记住下面两句话八个字:“表象解析,逻辑反推”。
表象解析(玉质、光气、工痕、设计、沁色、包浆)这些表面现象是我们鉴定古玉断代的重要依据。
逻辑反推(从玉质成本到工艺设计角度切入,研究古人制玉的时代制征,及应用环境的特殊性,寻找思维逻辑的本源,多维度理解古人的智慧及设计意图)。
下面举例详解一下
左眼下方明显致密性饭糁现象
表象解析(玉质、光气、工痕、设计、沁色、包浆),先从表面现象入手,
玉质:玉质油润,有原皮,籽料,皮色特征应为和田佳木达白皮籽料。
光气:光感厚重、均匀走光不刺眼,老玉光气特征。
工痕:30倍镜下,陀片走形短而入粗出轻,往返磨砂细纹游走自然不成规律,转弯处多次甩尾,磨损自然,槽底砂痕光泽与表面光泽一致,古陀工特征,且打孔入口处有明显螺丝扣,是铁质钻器加砂所致,双向对打孔,亦为古工痕迹。
设计:首先这是去料工艺中费时费力的设计方案,人面和兽面的结合体,从发髻特征可以看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风格,浓眉大眼,典型的军人特征,可参考秦兵马俑,宽鼻和胡须的设计偏向兽面特征,象形鼻、虎型须的设计更彰显威猛雄壮,这种人兽结合的风格特征是二千多年前的时代属性,记得国博馆藏品中有两件虎头兽面,石家河文化期制品,距今4200年左右,
我们可以感受到类似的风格,致于胡须设计的抽象性,区别在于战国后期铁制工具的大量应用所致,工具革新代表着生产力的提高,同时可以理解为战国时期的制玉人也是再延续前人的设计风格,展示玉文化的传播历程。
沁色:明显的局部饭糁现象,米粒状白斑自玉石内部产生,致密状为二千年以上的入土特征。
包浆:整体包浆均匀,加工痕迹亦有光泽包浆,明显入土光泽气韵。
上述外观评测结论为战国时期军队饰品,下面用逻辑反推思维方式分析,
玉质成本,造假需要成本,这也是我不玩低档玉的前题,文化期的古玉加工工艺简单,玉质多为地方料,硬度低和玉质差,是那个时期的特征,这也是文化期古玉仿制品泛滥的原因之一,所以鉴别古玉先看玉质,古人对玉品质要求很高,尤其是商周→东汉期间,皇亲国戚、王公贵胄才可以佩玉,并且有严格的等级之分,玉石的品质就是制玉人的生命,那时没有制玉大师之说,但是为皇家制玉人是非常认真的,因为奴隶制社会结构单一,等级制度严格,除王公贵冑以外,其余人都不可以拥有玉制品,并且在汉代统治西域之前,和田玉多为商贾买卖贩运,也有国与国之间纳贡贸易等方式,故有黄金有价玉无价之说,这些就是最简单直观的成本逻辑,前题是你必须了解玉石质地和品种特征,懂玉才是正确评估玉石成本的先决条件。
顶部牛鼻孔,脸颊两侧横孔对打通
玉质成本:
和田佳木达籽料特征,质地油润过灯(微结构),14克,这种品质的籽料价格克价500元未必能买到,14克成本在7000元以上,这种大幅去料的工时费用(按高仿古工工痕加工,工时费几千元未必下得来,现今时间就是金钱,用电动工具也需要几千元工时成本,更何况用古工手法,光打牛鼻孔,电动工具几分钟就ok,可是古工用解玉砂打孔,费时四小时左右,而在这个人兽面玉件上还有一个两头对打的横孔,这个横孔长度21毫米,估计用时24小时左右,相对玉石打磨去料成型,打孔用时算少的了,就单兽面凸起胡须的工时费就需要几天时间,按战国时期制玉工具和设计工艺及生产能力而言,挽作现今成本不在7000元之下,即使用这种籽料和苏州工且用现今牙机雕刻,算下成本也要过万,这些就是成本逻辑反推方法。
背面(某种爬虫)
工艺设计:
兽人面的设计,凸起的胡须是费时费力的,这么设计想表达什么呢?
顶部已经打了牛鼻孔,为什么要在两侧脸颊又打出横通孔呢?
将玉件反面放置,又酷似某种爬虫,正反面三种意识形态的融合(人、兽、虫),这又是要表达什么呢?
这些疑问目前没有明确的答案,这是二千多年前古人的设计风格,做为现今的思维逻辑肯定出入比较大,毕竟古人的智慧要表达什么,玉件做什么用处?是留给我们今人爱玉者的课题,留给时间去慢慢解答吧……。
说到这里,上述三个疑问才是逻辑反推的精华所在,正是这种古今思维的差异才是最好的证伪依据,读者朋友你们说呢?
燕赵青锋“古玉寻痕”专栏-文章有深度
掌上乾坤盘国玉,人生唯爱品八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