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谚曰:“四月收麦十七八,五月收麦端午哈”。每逢进入夏季第三个节气“芒种”前后,天气逐渐炎热,大麦、豌豆就成熟了,过去生产队播种这些作物也就三十来亩,是为牲口做饲料,安排社员一半天就收割完了。这只是夏收的“捎戏”,也意味着“三夏”大忙的“本戏”即将拉开序幕。
在大集体时期,一个生产队大约播种小麦400多亩,品种都是适宜关中地区生长的“丰收三号”、“反修六号”、“晋麦二号、渭麦四号”等,这些小麦品种耐寒、耐旱、稳产、抗倒伏,抗病虫害,特别受渭北一带农民喜爱。夏收开始之前,生产队长忙得马不停蹄,脚下生风,满脑子的事儿,就像一个指挥官,要组织打一场人民战争,运筹帷幄,东奔西跑,调兵遣将,“双抢”的各项活路安排得井井有条。是啊,一料庄稼,龙口夺食,颗粒归仓,来不得半点马虎。得先安排保管员紧锣密鼓地购置竹扫帚、六股杈、十二股杈、滑子绳;寻找木匠修理场间用的刮板、麦秸车等农具;再召开社员大会,将男劳、妇女、老汉等人员按照各自特长分为:收麦组、捆麦组、拉麦组、拉耙组、后勤保障组;一切安排停当,又不忘去饲养室给饲养员反复叮咛:“给牲口把料上硬,多拌几回草料,让这帮宝贝疙瘩吃美,要个个养得膘肥体壮!”
进入阳历六月,成片的小麦挺着沉甸甸的腰杆,乏着金黄,挑着蓬乍乍的穗头,摇头晃脑,麦粒颗颗饱满,像小水珠一样镶嵌在麦穗上,还长着长长的麦芒,麦穗随着微风来回摆动,互相摩擦,发出沙沙沙的声音,好像在向老农们报告着成熟和丰收的喜讯。
经验丰富的农民秉承晚不观麦的古训,小麦收得早了影响“千粒重”,收得晚了容易撒颗子。几个农业老把式按照队长的指意,大清早相约迈着八字步,反背着手,嘴里刁着旱烟袋去麦地察看小麦成色,像高明的医生会诊一般,伸出布满老茧的双手,将麦穗压平,相互交流,多去几处,反复比较,同时随手摘一个麦穗,放在两手中间来回搓几下,用嘴巴一吹,麦壳飞走,全是麦粒,仔细观察麦粒是不是饱满,顺手送进口中咀嚼一下,觉着麦粒硬实,便相互点头对视:“嗯,到火候了,能搭镰了!”
队长得到准信儿,将铃敲得当当响:“妇女都把手边的活计放下,拿着家伙到‘下埝’地里走!”听到队长破锣般的喊叫声,全队50多名妇女个个如冲锋陷阵的战士,拿着早己磨得锋利的镰刀,一路小跑齐刷刷赶到地头。队长、会计、计工员等提早赶到现场给大伙布阵助威,作简单动员分工。三人一组自行搭配,由手脚最快的打头阵,先占4行小麦在前面“钻行子”,左右两个人紧随其后在两边“放墙”。几十名娘子军一字排开,那阵势真称得上“威武”!她们头戴草帽,深弯着腰肢,右手紧握镰刀,左手抓起麦子,镰刀割麦发出嚓嚓嚓青脆并富有节奏的声音,速度之快好像弯着腰“走路”。一畛地300多米长,收割到“腰窝”,胳膊腰肢发酸,麦芒将脸上及手腕扎得发痒发疼,脸上冒出豆大的汗珠,她们手柱镰刀把儿缓缓直起腰,手搭遮阳蓬朝南头瞧望:“我的妈呀!才过半。”不敢耽误时间,稍微松气片刻,接着挥舞镰刀。
割麦的技巧主要体现在拿麦的手法上。春莲在娘家就是收麦“状元”。她身材高大,身肢修长,手脚利索。割到手的麦子在她怀里交叉叠在一起,每向前五、六步才放一堆麦,加上步伐灵巧,腰功好,有耐力,割上几丈远才舒展一下腰,她不仅是割麦能手,也是收麦组的“领头羊”。
队长始终跟在妇女们屁股后面,像“螃蟹”一样横着走。嘴里不停的嘟嘟囔囔:“怂婆娘,麦茬留得那么高,牲口吃啥哩!”看到唤弟麦茬冒得太过火,大声喊叫:“哎!来福家媳妇,你急得和媒人拜堂呀!别光图速度,麦茬超过三寸就扣工分咧!”妇女们相互对笑,吐吐舌头,又接着快速收割。好不容易到了地头,镰刀也不利火了,人也乏咧,擦擦汗,伸伸腰,再让坐在地头的老汉快速磨几下镰刀,临阵磨刀三分快嘛!
太阳慢慢升高,热浪随之扑来,好处是潮气逐渐退去,麦杆不再疲软而更加青脆。妇女们往手心呸呸几下,握紧镰把返程收割……收割小麦一天三晌,中午下午大家顶着炎炎烈日,挥汗如雨,抢抓时间,你追我赶。有的大姑娘小媳妇在收麦期间,为了展示个人能力,也为了多挣工分,还自发组织开展擂台比赛,争当收割能手,争创收割状元。她们中午不回家,不歇晌,让家里人到地里捎点水,拿两个蒸馍,简单吃喝,连续作战。一片麦地大约一百来亩,一个妇女每天能收割24行小麦,12行小麦为一亩,合计大约收割两亩,春莲收割小麦破了记录,一天能收割三亩半,生产队还给她奖励了一张“炉铧锨”头哩!女将们一天收割约一百来亩,几百亩生长期长达八个月的小麦,如果天气不打搅,三、四天就会全部放倒了。真是巾帼不让须眉,妇女能顶半边天!
“捆麦不见收麦的,拉麦不见捆麦的。”大忙时节无闲人,只要能脱开身,有劳动能力,老人娃娃都能派上用场,都是生力军。妇女在前面收麦,再在阳光下凉晒个把时辰,接着就可以捆麦。学生娃娃则是这类活儿的主要干将,他们眼尖手快,腰腿软活,右肩上搭着几十条“滑子绳”,然后按距离摊匀,平放到地面上,灵巧地抱着“份子”捆麦。如果绳子用完了就采取简单快捷的办法:先拣地里稍微发青绿的麦杆拧成“麦娃娃”,手执特制的小麦钩将几小堆麦杆合起来,迅速捆绑,整个程序有条不紊,环环紧扣,忙而不乱。
拉麦是男劳的活路,也是一道关键环节。中青年男劳五人一组,早早地把胶轮车拾掇好,绑上边杆椽,套上四驾骡马车,牲口脖子上的铜铃叮叮当当,发出悦耳的响声,长杆红缨鞭子甩得叭叭响,车辆行走在乡间小路上,成为农村初夏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老汉们则套着老牛烂车疙瘩绳,虽然不及高脚牲口那么快,那么洋火,但也暗地里鼓劲,与年轻人比高低。装车是个技术活儿,车的两旁各配备一名身强体壮的男劳,拿铁钗用力将麦捆挑起,麦穗朝里,麦杆朝外挑装上车,车上装车踩车的人在赶车把式的指挥下,沿着车箱中心来回踩踏,每装两层再用乱麦填心,使周围的麦杆咬茬,然后一层层把麦车装成下小上大,如麦秸际的型状,再用刹绳把麦车刹好,稳稳当当把小麦拉到场间。拉麦力求装车瓷实,不能贪多,更不能发生异外情况,否则会认为不吉利,也会遭到其他生产队乃至邻村人的耻笑。如果麦地距离场间较近,则不用大车拉运,安排其他男劳和学生拉着架子车轻拉快跑,省时省力,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一个生产队套上三四辆大车,加班加点,仅用三几天时间就能将小麦全部安全转运到场间,从此不怕天气影响,心里也就踏实咧!
在拉运小麦期间,队长则安排老汉、娃娃们拉耙,把散落到地里的麦子收拾干净,随即拉运到场间,收割任务就算基本结束了。此时,队长就会点头同意允许老年人及小学生到地里拾麦。因为学校放“忙假”还给学生布置了勤工俭学的任务,开学后要向所在班级交一定数量的小麦,作为班级勤工俭学的收入。老年人则提着粪笼,带着剪刀去地里拾麦,为家里做点力所能及的贡献,农民的最终目的是不糟蹋粮食,真正做到颗粒归仓。
如今,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业农村实现机械化。收麦时节,乡亲们坐在地头抽着烟喝着茶,翅着二郎腿,说说话话,大型联合收割机一进地,“突突突”几个来回,收获的麦粒往车上一装就完事了,过去那种“三夏”大忙的场面已成为永久的记忆、远去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