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是人与生俱来的心理状态,人无时无刻都处于某种情绪状态中,也正是因此,人们往往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不经意间就做了情绪的“奴隶”。
情绪化的危害是巨大的,网络上一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一只在沙漠中穿行的骆驼,因为焦躁愤恨,踢了脚边的一块玻璃残渣,划伤了脚,流了很多血,引来了秃鹫,惊慌奔跑,加重了伤势,仓皇迷路,最后死在沙漠里,临死时意识到不应该和小小的玻璃片置气。
其实我们生活中不乏这样的情况:一个三四岁的孩子,也会因为搭积木时不小心倒塌而愤愤地摔打玩具;夫妻间经常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闹的不欢而散;职场达人也会因为一点点的误会委屈愤愤不平;你我等大众不也经常被网络大V忽悠的群情激奋…这种时候,我们都是被情绪控制了,或者说是不自觉地陷入了情绪化模式。
情绪有时就像是毒品,愁、烦、怨、愤、怒等等,都会发酵,在某种情绪中久了,很容易无限放大自己对这种情绪的依赖,沉迷在这种状态中无法摆脱,甚至觉得本应如此。
某知名作家说过这样的话:“有些事情一旦被情绪包裹上锁生锈,外面的进不来,里面的也打不开了。”这会把自己和关心自己的人都逼进无奈模式,最终,不是激烈的爆发,就是永远的沉默。
《中庸》有这样的论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就是告诉我们,对喜怒哀乐要按应有状态控制,不能偏倚,就叫“中”。平时能持中,表现出来,也能有所节制,这就叫“和”。中,是稳定之本;和,是事物各安其位的道。致中和,才是万事万物应该遵循的道。
情绪是本能,控制情绪,才是本领!如何才能在情绪上达到致中和的圆润之境呢?其实你只需要一个转身的距离。
情绪化就像是两个势均力敌的人打架,一旦开始,没有外力介入,要么精疲力尽、要么不死不休。跟自己的情绪争高下,最后死的无疑是自己,所以,一定要给自己设定一个“退出”机制。
为什么小孩子的情绪化很容易退出呢?因为他们有妈妈,有第三方会主动介入他的情绪,而且小孩子也没有顾虑和心理负担,遇到问题都会主动找妈妈,妈妈会帮他解决问题。这就像两个打架的人,忽然被第三人分开了,双方正好都需要这个台阶,也就下去了。
但是成人不同,在这个问题上,成人是孤独的,因为顾虑太多,很多时候只能独立解决问题,情绪化更是日常固疾,难与人说,就是至亲也可能难以启齿,所以往往越陷越深,无法自拔,最后接受了这就是我的“脾气”的现实。
解决这个问题,需要自我修炼:
一是要给自己的心理上设定一个“止损”界限,一旦情绪控制自己达到这个界限,就要果断“转身”,抽身而退,去干些和触发刚才情绪不相干的事,脱离环境,从而脱离情绪。
二是要练就旁观者的心态,释儒道都讲心境空灵,怎么空灵呢?旁观者清,以第三人称看待问题,方能事不关己,达致中和之境。
三是要培养一个心理上的第三者,随时让这个第三者冷眼旁观着自己,发现自己陷入情绪化时,要认真观察自己身体心理上的反映,看看这时的自己是多么的气急败坏,多么的颓废无奈,看着那个像喜剧电影里的倒霉大反派一样可笑的人,你会瞬间清醒,其实这就是那个帮你拉架的人。
贪嗔痴之处,转个身看看,大千世界,何必睚眦一隅;怨憎怒之际,果断抽身而退,给自己让步,何错之有;颓惧烦之时,拉自己一把,自己就是拯救自己的上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