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小学习还不错,从小学到大学,每次期末考试的成绩都跟我的平时学习能力相符。相比于很多在重大考试就发挥失常的同学来说,我是幸运的,因为我中考和高考都被认为是超水平发挥,最终如愿进入自己第一志愿报考的高中和大学。
有些同学平时学习很好,但是一到大考就发挥失常,这里涉及到一个考前心理的问题。在我读书的生涯中,我发现很多同学都喜欢在考试的最后一刻还拿着书本仔细琢磨,直到监考老师下最后一次通牒才肯放下书本,而我很少干这种事情。我一直都觉得平时要看的都看了,该努力的时候也努力了,等到考试来临,放轻松去考就行了,所以每次发挥都没怎么失水准。
书本《麦肯锡方法》里面提到一个名词,叫做“边际点效应”,其实就是经济学上的“边际效益递减”效应。
马上就要考试了,这时候再去看书,只会徒增焦虑,而不会给你的成绩带来什么变化,因为平时的积累已经决定了你的水平。工作中也是如此,比如马上就要开会了,如果你还在纠结于资料上的字体是否合适等小问题,就会带来压力。所以,设置一个临界点,在开会前半小时把资料都准备好,就能轻松应对。
边际效益递减的原理同样适用于学习和生活。比如当你刚接触一项新技能时,你会觉得非常有趣,会花很多时间去学习,进步飞快。但是当你学习到一定程度,就会遇到瓶颈期,这时候你就会发现,再努力练习似乎效果都不大。
在瓶颈期,你的同一份努力,所能换取的回报就会越来越小。很多人会在这时候选择放弃,因为他们迷茫于当下,看不到前方的路。
其实这时候最需要的是沉下心来,不纠结于当下,放下一切的急功近利,允许自己慢慢进步。既要认同自己当下的努力,也要有耐心去见证自己的成长。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慢慢发现,耐心比聪明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