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诚〈孟子〉学习笔记145,5-3-1,滕文公章句上3-1》
今天是丙申年己亥月壬戌日,冬月初七,2016年12月6日星期二。
【滕文公问为国。孟子曰:"民事不可缓也。《诗》云:‘昼尔于茅,宵尔索绹;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
一.世子继位后问施政纲领。
这一节开始不再以世子称呼他了,改以滕文公称呼他。
正名,这是我们绝好的文化,过去听过,不仅不去深入学习,反而断章取义歪解它,进而以自由和实质的名义笑话它,最后,接受错误的惩罚而重新认识它,这是我对正名的经历。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光靠良好的意愿干不成任何事。正名为第一实务。
滕文公继位以后,马上行动,礼聘孟子到滕国,见到孟子的第一件事,就是咨询治国的道理。
滕文公由驰马试剑的问题青年,转变为学礼图治的有为之君,这是很好的例子,跟曾国藩先生的例子有得一比,可谓困知勉行的典范,由伪到诚,由身到心,由己到人,由自欺到自明,由小勇到大勇,由一欲到不动心。
推知滕文公问政时,大约在冬季,孟子因时而劝。孟子说,国之所重在民,民之所重在食,民生问题是国家命脉所关,第一件紧急重要的事务,就是为民生事务积级筹划。《诗经》上说:"白天取茅草,晚上绞绳索;赶快修整房屋,趁早完工,到了来春又要重新播种百谷,没有时间从事治屋之事了。"可见农家到了年底,没有一天不为生活劳作,没有一念离开过耕做。作为一国之君,岂能不以民心为心,岂能不以民生为重呢。
二.思想的普世性与时代的具体运用。
孟子的施政纲领,前面的梁惠王与齐宣王章中都有具体阐述。
我们身处2500年后的时代,学习2500年前的施政纲领,是不是太过时了?是不是太不现实了?
这是学校教育模式后遗症,把读书当成现学现用的知识,一个用尺量布的具体方法。事实上,孟子所阐述的施政纲领到今天还要实施,再过2500年,民生问题仍然是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不管政治这样一个大的命题,亦或一次小型的设计说明会,都需要提纲契领的提纲,运用一个概念将整个儿论述拢住、聚焦、深透。孟子的思想高度凝聚、深透时光的风云,从2500年前,走到今天,依然清晰而务实,直面生活的真相。
至于每个时代,每30年一代,每一个时代都有具体的情况,比如37年前我们选择了包产到户和改革开放的民生措施,迈向了工业化的进程之中;站在2016年的年底,展望2017年及其未来,我们该何去何从?
对于未来,我们都是不得不谦卑的孩子,我们需要的不是知道未来的面貌,我们需要的是成熟,所谓成熟就是建立了信念,坚定走在自己的大道上,这样的未来里,我不再是承欢的蝼蚁,而是屹立天地间的人。
【学习参考书目】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著
《张居正讲解<孟子>》张居正著
《读四书大全说》王夫之著
《孟子正义》焦循著
《孟子译注》杨伯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