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诚〈孟子〉学习笔记147,5-3-3,滕文公章句3-3》
今天是丙申年庚子月甲子日,冬月初十,2016年12月8日星期四。
【"是故贤君必恭俭礼下,取于民有制。阳虎曰:‘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
一.恭、俭与民生政治的关系。
1,孟子接着上文说道,人民大众、百姓人家,有恒产或没有恒产,关系到社会安定,国家安危,民心向背,此事不可谓不重。下一步自然浮现出来,那就是,要想改变成为这样的国家社会,改革的痛点在哪儿呢?他提出,当务之急的举措就是"取于民有制",即,向民众收税有规章。
2,这一章此后,可以说是孟子的专论,过去没人这样系统阐述过,就是后来推尊孟子的历代贤人,也只能依据此章所论加以讨论而已。
3,就算当今时代,民主观念相当普及的时代,孟子的民生主张都是"激烈"的,而在2500年前战国时代,面对着梁惠王、齐宣王、滕文公这些国家的统治者,提出来约束他的权力,还利于民,孟子也是天下第一人。这样的政策建议,有可能让脑袋搬家。如果没有养成的浩然正气,想到了也是不提。不敢提,不会提。敢提是大勇,勇气,是孟子的不动心说的核心品质;提出来,是浩然正气,就是孟子所说的配义与道。
4,所以,学《孟子》不能照字面上翻译,再把二手翻译再翻译,这么学《孟子》,则成了师父所谓的"酸秀才"。
怎么学呢?还原时代语境,即以同情的理解解读文本,以同理心,站在孟子的情境中体会它们。比如说,孟子提出民生政治主张,放在当今的社会语境中很平常,但是,放在战国时代的语境中就是开天辟地的主张。如果今天的你,处于这样激烈的情境中,你会选择当一个"懂事的人"呢?还是选择做孟子呢?好,选择做孟子。做得成孟子吗?孟子为什么做成了,脑袋还在脖子上?做成是不动心功夫,脑袋还在脖子上是浩然之气的功夫。不动心和浩然之气不分2500年前还是2500年后,这个,你要不要学习呢?
二.继续恭与俭和民生政治的关系。
孟子说,古代的贤君具有两个品德修养,一个是恭,一个是俭。
恭,是持己谦恭,不敢以贵而骄。想想现代人"我爸是李刚"的骄横无知,即知不修身则必自辱;
俭,是自奉节俭,不敢以富而侈。看看周围,晒富和攀比之风盛行,即知不修德则必自陷。
谦恭不是对着镜子里的自己谦恭。谦恭表现在对待地位低于自己的人的态度。
鲁定公问孔子:"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这问话中弥漫着优越感,孔子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意思是说,你别管你的大臣们忠不忠心的事,你只问自己待你的臣子们有没有尽礼?当然,后半句也是让做部下的人反求诸己,不要问你老板是不是以礼待你,你只问自己有没有尽心尽力地做好本职工作!人与人之间必然有长幼之序,尊卑高下,但是,中间加上一个礼,全然不同了。这是中国文化的核心机枢。
节俭,不是一个人自己俭朴就完事大吉。作为领导人负有管束家属、亲族、部下的责任。南北朝时期梁武帝自己吃斋四十年,却疏于管理国家事务,导致整个官僚体系贪腐无度。所以,节俭直接指向"取于民有制",规定不能征收规章以外的赋税,不能在具体的工作时间安排免费劳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有效地控制住伤害民生的现象出现。
不恭不俭会有什么后果呢?如果不恭,就会侮人;如果不俭,就会夺人。如此一来,则将陷入魔鬼循环。
三.大坏蛋阳虎和孟子。
阳虎,又叫阳货,与孔子同时代人,他是鲁国季孙氏的家宰,独揽大权,又是一个以权干政,以下犯上,谋反作恶的人。
孟子引用阳虎说过的话,"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什么意思呢?
阳虎的意思是说,要想富,就不能有好心肠;如果做好人,就发不了财。可以想像到一个恶人说出恶狠狠的狠话的样子。他的重心落在一个富字上。
同一句话,从孟子口中说出来则又完全不同了。孟子的意思是说,如果一味追求财富,就会伤害到仁;为仁就不应该以富有为终极目标。孟子的重心落在一个仁字上。
恶人圣人,小人君子,啥区别呢?立心不同。
起心动念,是修身极微极精的关键点,要在这些念头、动机、目的上下足克己功夫,才能有望上达。
言语就是心灵,别以为话语只是话语,你说出什么话就在引导你做什么事,话语就是行为力。年轻人常说:"我就是随便说说。"智者却常告诫:"话不要乱说。"因为一个人说的话,就是他行为的大功率马达。
张居正先生讲解说,以富有为目的,固然甘于不仁,然而财聚则人必散,也是富不起来的,富了也是空劳把捉一场。以仁为目的,固然不是追求财富,然而,有没有国民都很富有,只有君主一个人穷的道理呢?
不以利为利,这是大仁;
以仁为利,这是大利。
【学习参考书目】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著
《张居正讲解<孟子>》张居正著
《读四书大全说》王夫之著
《孟子正义》焦循著
《孟子译注》杨伯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