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的一间小办公室里,电话铃声不时响起,这大概是全英国最繁忙的几个热线电话之一。
不是产品客服,不是新闻爆料专线,这个叫做Switchboard的求助电话是一个针对LGBT+群体的求助热线。
即使在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的今天,Switchboard每年仍能收到约15000通电话求助。
帮助英国数以万计的人们正确认识自己的性取向,纾解烦恼和痛苦。
45年前,电话铃声第一次从伦敦king's cross一家书店的地下室中传来,这是热线创始人们费了好大劲才争取来的一小块天地。
当时的英国刚刚完成英格兰和威尔士部分地区的同性恋去罪化。
在这之前的漫长岁月里,因同性恋被判刑是一件稀疏平常的事,其中被捕入狱的就有著名作家奥斯卡王尔德。
1974年对于英国的LGBT+群体来说,似乎看上去一片光明。以同性恋为首,虽然没有人再会因为亲吻同性被送进大牢,但文化上人们仍然避而不谈,视而不见。
出柜的人会在家庭,工作中被歧视,如果有张扬的同性恋者走过公园,还可能会被小混混暴打。
再加上仍然有机构宣扬同性恋是可以治愈的言论,不少出柜的青年都被送进“治愈中心”,被电击,泡冰桶,生不如死。
出柜,在当时的英国需要十足的勇气,面对未来未知和眼前已知的磨难。这恰恰是那时大部分人都没有的东西。
一些LGBT社群常聚在一起,希望能改变什么。他们其中的一些人,在伦敦的小酒馆中想到了一个办法——开通热线电话。
Switchboard因此而生。刚开始时,志愿者每晚下班后,挤在地下室五个小时等电话铃声响起。
45年来志愿者们接到过无数通内容迥异的电话,很多时候是一些不怀好意的青年打来的恶作剧电话,很多时候是恐同者的威胁和谩骂
但电话那头最常出现的仍是那些恐惧,抑郁甚至已经到了自杀边缘的孩子们。
Switchboard的志愿者们都是已经出柜的LGBT+成员,他们相信同样的身份会让求助者更容易说出心里的负担。
而且他们向每个人承诺:你想聊多久我们都会陪着你,对方不说再见,他们就不会挂断电话。他们也不会传播任何聊天内容和个人信息。
在这个电话线联系起的巨网里,志愿者不居高临下的教育求助者,他们聊天,交换彼此的名字和生活。他们以朋友相称,有时会聊上好几个小时。
志愿者们为不敢出柜的人讲述向家人出柜的往事,为不确定自己性取向的孩子讲述自己童年的故事,为刚刚出柜的“新人”提供靠谱的同性社群和可以自由交朋友的地方。
早期志愿者Lisa回忆,一次我去希腊度假时。我的女友在海滩上喊着我的名字,过了一会,一个女士走到我身边,小心翼翼的问我是否为Switchboard工作。
Lisa狐疑的承认了,她甚至怀疑对方是不是那些有恶意的人。
没想到女子激动地说道“Lisa,谢谢你,你是世界上第一个让我开口谈论自己性取向的人。”
原来这是一位几年前的求助者,当年就是Lisa接起了她的电话,也是因为这通电话,这位女士鼓起勇气开始了全新的人生。
“我们从未见面,在异国他乡,她居然还记得我的声音和名字。她告诉我那个电话改变了她的一生。”
“我想这就是热线存在的意义。”
热线的价值一天天展现出来,为了让更多人能都到帮助。小组成员不惜以一些当今看来不太正当的方式宣传Switchboard。
LGBT活动家们潜入伦敦各地的图书馆,将印有热线的电话号码的纸夹进,需要帮助的男女同性恋可能会翻阅的书籍中。比如圣经中提到反对同性恋的部分。
这样的策略真的有效,70年代的最后一年,Switchboard又接到了一通电话。
对面是一个很小的男孩,据他说只有12,13岁,他说他叫马克。
在接线员的耐心倾听中,马克紧张的对着听筒说出:
“我觉得我是同性恋。我想和你聊聊最近发生的事...”
“我好怕...我不确定这是不是对的,我甚至不敢说出这三个字。”
这个孩子来自英格兰东北部一座小城市的工人阶级家庭,在他所处的环境,谈论同性恋是件天方夜谭的事,身边没有同类也没人理解。
郁闷的他偶然在情景喜剧中看到了主人公拨打Switchboard求助的情节,就打算试一试。
在这次电话接通前,他还打了很多次,只是因为害怕每次都在接线员接通后就慌忙挂掉。
“天知道这需要多大的勇气,我躲在黑暗的浴室里终于说出了那句话:你好,我是同性恋。”
时年52岁且已和同性结婚的马克当时不知道,他会成为全世界知名的剧作家和演员。
当年那个怯怯懦懦的小男孩名叫Mark Gatiss,是受到狂热追捧的英剧《神秘博士》和《神探夏洛克》的编剧也是著名演员。
他仍在采访中提起几十年前的那通电话:“他们是陌生人,但比老朋友还要令人安心。他们从不批评,从不应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