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在大脑的两种思维模式之间自如切换。这一讲,我们进一步加大分辨率,来拆解我们人类的认知行为。
在三段内控这个阶段,你需要知道,一次完整地认知行为,实际上是由4个最为关键的控制点组成的。
我先问你一个问题,超级富豪有什么区别于常人的地方?
德国作家齐特尔曼博士做了一个调查,发现了成功的公司创始人有8种人格特质,其中一条是“内部控制点”:人们的行为由自己控制。因为成功者坚信:“我的命运掌握在我自己的手中。”
《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这本书在全球卖了一亿册,他的作者柯维,讲过一段话,一段让他永生难忘的话:
在外界刺激和回应之间,存在着一个空间,
我们的回应就存在于这个空间之中,
我们的成长和幸福蕴含在我们的回应中。
你可以想象一下,这就像一个夹心饼干,外部世界的刺激是上面那层饼干,你的内部感觉和回应是下面那层,中间还有空出来一块放夹心的地方。
这个地方就是柯维说的空间,是外部世界和你内心世界之间的空间。这个空间让你可以对外部世界作出反应,也能让你的内心世界成长和感受幸福。
有些人会主动把握这个中间夹层,有些人就放弃掉了。我们平时干的傻事儿,要么是一时冲动,要么是条件反射式地作出回应。这就很像上一讲里我们讲的自动驾驶系统,这其实是一种动物式的本能反应,如果你停留在这个系统里,你就放弃了夹心饼干中间那块甜美的地带。
但要想启动中间这个空间,做到主动控制并不容易,原因有三个:
一是,我们的世界变得越来越自动化了,智能手机和网络让人们变得没那么敏锐了。
二是,人的专注力带宽是非常有限的。《决策的力量》这本书研究发现,人脑每秒钟能够接收1000万比特的信息量,但其中只有50比特是思维在有意识的状态下加以处理的。
三是,信息泛滥让人的持续专注力下降,微软有个调查,2000年人们的持续专注力还有12秒,2015年只有8秒。
大脑认知行为的四个内控点
那怎么才能做到主动控制呢?
最好的办法是,像飞行员,大多时候靠飞机自动驾驶,起飞和降落等关键控制点,人工介入。
其实,我们上节课说到的,巨星碧昂斯的复盘秘密是在酒店看录像,到关键地方,“啪”地按下暂停键。这个动作就是一个“内控点”,它帮助我们形成一种暂停能力,让自动模式暂停,启动主动模式。
那么,该在什么时候按下暂停键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引入一个概念:认知飞轮。
科学研究需要找到基本的颗粒。物理学找到了原子,生物学找到了细胞和基因,信息学找到了比特,那么“认知”的基本颗粒呢,我就把它叫做“认知飞轮”。
“认知飞轮”由感知 、认知、决策以及行动这四个节点构成:
在感知环节,你像个情报员,获取外部信息,所以你需要很敏感;
在认知环节,你像个分析师,你需要特别理性,考虑各种变量,并且给予公平的估值;
在决策环节,你像个指挥官,你必须根据分析师的评估计算,作出一个决定,而且这个决定必然是有取舍的,你需要十分果断;
在行动环节,你像个战士,需要不畏艰险,勇往直前,执行任务。
我把这四个环节的要求总结为16个字: 好奇感知、灰度认知、黑白决策、疯子行动 。
难题来了,敏感、理性、决断、野蛮,看起来都是有点儿冲突的性格。一个人怎么做到呢?
其实啊,一个完整的认知飞轮,就像一场4乘100米的接力赛,是由4个人共同来完成的,他们分别叫感知、认知、决策和行动。
“感知”跑完了把接力棒交给“认知”,“认知”跑完了交给“决策”,最后由“行动”来跑最后一棒。
这四个人彼此交棒的那一刻,就是“内控点”要介入的时候。
我们的认知出现问题,也经常发生在这些点上。
例如,“感知”作为侦察兵获取了某个信息,结果到了内控点他不交棒,拖到认知环节。你知道一个人如果太敏感,就会有些情绪化,也很难客观地评价各种可能的情况。
又比方说“认知”这个人,更像一名军师,优点是特别智慧,考虑问题周到,但让他拍板,可能就会因为想法太多而优柔寡断。所以到了“决策”这个内控点,他必须把接力棒交给一名将军气质的人。
以上是用生动的人格打比喻,来描述我们在认知基本单元上的四个“内控点”,这个过程都发生在大脑当中。
提升思考率
但想做到让这四个人格,在大脑里完美交棒并不容易。现实生活中经常会有两类人容易在这件事上犯错误:
第一类人,有点懒,他压根没有停下来,去思考。
正如科学家卡拉汉的研究:人们做不出聪明行为,并不是因为他们缺乏动机或能力有限,而是他们缺乏对思考时机的敏感性。这种敏感性,其实就体现为我们在“内控点”的暂停能力。
就好像在一条路上走,明明有个岔路口,如果你停下来想一想多半都能得出正确答案,但大部分人压根没有停下来。
那怎么提升我们思考的敏感性呢?
我给你一个指标,来评判你思考的覆盖范围:思考率。
这是我创造的一个词。思考率,等于主动思考的次数,占你内控点的数量的比例。
我有个很厉害的朋友,看起来也不那么聪明,遇到问题想得很慢,但他就是能在每个内控点停下来,慢慢想,死磕,然后再走向下一个内控点。这类人,我就称之为“思考率”很高。
反过来,有的人就像一个聪明学生,最厉害的题都答出来了,简单的题却漏答了。这其实是缺乏对思考机会的敏感性。
设立大脑立项决策者
第二类人,是看起来很聪明的人,他们总是爱自圆其说。
人们不能忍受不完整和不确定性,所以总想把认知飞轮这个圆圈快点儿画完。认知神经科学之父加扎尼加博士就发现了一个秘密:大脑会编造理由。
聪明人很擅长找到一个解释,然后就觉得自己想明白了,想赶紧蒙混过关。这种人赢了就觉得是自己实力强大,输了就说是运气不好。这样其实会堵死自己成长的路途。
那怎么避免小聪明呢?
你的脑子要给自己设立一个角色,叫“立项决策者”。
立项决策者是四人接力赛的总教练,他要指挥“感知、认知、决策、行动”这四个角色完成接棒和赛跑。
放到我们的生活语境来理解,“立项决策者”是一个挥舞小皮鞭的狠人,他催促我们完成每个角色的任务,还要在每个内控点顺利交棒。我们常说,“一个人要对自己狠一点”,说的就是你在心里住一个“立项决策者”,遇到困难不能跳过、逃避。
说完单个认知飞轮里面的四个“内控点”,我们再说一下不同的认知飞轮之间的“内控点”。
这就像羽毛球比赛打的每个球,从一个来回结束,到开始准备打下一个球,这中间也是一个重要的“内控点”。
在这个内控点,我们需要正确的复盘。我们要充分利用上一个认知飞轮的经历和反馈,从错误中吸取教训,从经验中提升能力。
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你能把下一个认知飞轮的决策过程,和上一个认知飞轮的结果分开。
为什么呢?因为好的决策未必带来好的结果。好的结果,也可能是由错误的决策撞来的。
所以,别后悔,别找借口,不要怕犯错,有时候还要主动犯错,因为随机突变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好处。
把握内控点,说起来简单,做起来不容易。最后,我送给你一个有用的操作方法,叫:巴菲特内控法。
巴菲特说自己如果不在一张纸上写下自己的理由,就绝不交易。这个交易可能是错的,但自己必须有一个“交易答案”。
比方说,在纸上写:“我今天要花500亿美金来买苹果公司,因为……”
如果你不能回答这个问题,你就不要买。
写在纸上能有什么用呢?其实,就是建立了一个节点,人为制造了一个“内控点”,防止爱欺骗自己的大脑过于冲动。
本讲小结
总结一下,这一讲我们讲了三段:内控。
我希望你记住,不管人生多么紧迫,你都有权利按下自己的暂停键。在那些关键时刻,你只用说:慢,让我想想看!然后激活脑袋里的那位“立项决策者”,开始计算你的答案。
思考题
我们说,感知环节,你要像个情报员,敏感地获取外部信息;认知环节,你要像个分析师,理性评估;决策环节,你要像个指挥官,果断取舍;行动环节,你要像个战士,勇往直前。
但能把这四个角色都做好,其实非常难,你在哪个角色完成得比较好?又在哪个角色上是短板呢?
欢迎你在留言区,跟我分享你的想法,同时你也可以把这一讲分享给你的朋友。
这一讲我们已经涉及了,两个认知飞轮之间的内控,你要学会正确复盘。下一讲,我们开启四段:重启,重点来说说,从上一个认知飞轮,到下一个认知飞轮,我们要注意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