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8号的西方文学课,
我正在跟着远道而来的哈密姑娘米冉学新疆舞。
米冉的课是熊掌,吕老师的课是鱼翅。
且看本人是怎么将鱼翅和熊掌兼得的吧。
从小生活在一个靠力气与韧性吃饭的家庭中,
养成那种万事不求人的孤高的个性,
随着年龄的增长,更是高到没边儿了。
即使在几米之类的,相处很长时间,可能正眼都没看过一下——没有理由看——看,本来就不需要理由——不看。
几乎所有的点赞和所有陌生人的私信——不回。
问早安的信息——不回。
人际关系稀烂——癌性的烂。——并且还怡然自得。
但,再稀烂的人际关系中,有一类天使般的人的存在,可以匹配一切稀烂。
小宝将老师的教意和录音都发过来了,
我说谢谢,
小宝说,客气啥了!老习,不让咱俩客气。
我都不明白,她说的老习是谁?可能就是老习。这让我再次感到小宝没边没沿的幽默。
小宝告诉我,录音是牛老师录的。
——我就在想,谁是牛老师?
有了录音,既没耽误跟着米冉将新疆舞的韵律提升了几米,也听到了老师讲的二十一课。
——熊掌和鱼,兼得。
听吕老师讲这一课,
听着听着,睡着了,最后被掌声惊醒了。
听了几次,都是这么个程序。
今天,保持在清醒的状态下听了一遍。
录音中,听到老师板书的声音,——就是用白粉笔在黑板上写字的声音,
在现实中看着老师讲课时,注意力在老师这个人以及他讲的内容之上,所以几乎象没听到过那个声音。
但在录音中,老师一旦开始板书,老师就停止说话,就仅仅能听见老师用粉笔摩擦着黑板写字的声音。
这声音——作为一个在乐声中沉浸了几十年的人,感觉特别动听,
一是有力量——一切美的根源在于力量,
二是有节奏的美感——可以听出粉笔与黑板接触,那重一点的嗒嗒声与更轻一点的嗒嗒声和谐地匀称地响着。
(一)最后的迷惘
老师继上次课讲海明威,迷惘的一代,之后,讲菲茨杰拉德。
作表作《了不起的盖茨比》。
作品与作者自身经历有关。
作者在籍籍无名时爱珊尔达,但因门不当户不对,爱而不得。
作者为了得到女神,下决心要暴富——就象现在满大街的宣言,我要暴富,一样。
不同的是,有的人只是喊喊,有的人喊了也拼了,但暴富不了。
作者真的暴富了,《人间天堂》发表后,一文千金,鼎盛时期,他一篇短篇小说的身价四千美元,几乎一个字一美元。
珊尔达对他笑了,
1920 年,他与他梦中的女神在纽约的圣 · 帕特里克大教堂举行了盛大的婚礼。
他和爱妻在美酒、香槟、热吻、一掷千金的狂欢中往返于纽约欧洲最豪华奢侈的派对,
他用打字机印出钞票,以供俾昼作夜,挥霍无度,排场万里。
那场景正是《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场景。
神奇发迹的盖茨比在豪宅中宴请各路路人,
他并不热衷与那些人觥筹交错,
他在黑暗中凝视着相邻豪宅的一盏绿色的灯。
他的女神黛西嫁作他人妇,那正是她家的灯。
他向黛西表白:看,我现在也巨有钱不是?人脉?——看那些在我家纵情吃喝的人。
黛西承认她也爱他,但她仍然不能选择他。
黛西的丈夫汤姆是一个世袭贵族,根深叶茂,
而盖茨比,是暴发户。
暴发户与世袭贵族的共同点,都能用上同样的物;
但用“词”则有天壤之别——这个区别,
大约是癞蛤蟆打哈欠和天鹅打哈欠的区别。
黛西知道汤姆有个情人,有次在他们约会时暴怒,
开车撞死了一个人,——咦,刚好就是那情人。
盖茨比大情圣的情怀一直都在,他要替黛西顶缸。
汤姆借机告诉他情人的丈夫,是盖茨比杀了他家那口,
因此,盖茨比被他梦中情人的老公的情人的老公干掉了。
哗啦啦,大厦倾,送葬的唯有讲述这个故事的人。
《了不起的盖茨比》意味着一代人美国梦的破灭。
盖茨比,钱,可靠——但无意义。
爱情,不可靠——更谈不上有意义。
现实版的黛西,珊尔达在奢华浪漫中崩溃,死于疯人院(疗养院)的大火。
在之前七年,菲茨杰拉德已因心脏病去世。
——没有车祸,没有枪杀,有精神病、酒精、心脏病。
就象整个世界本来好好的,一战暴发,二战暴发,产生了迷惘的一代,
——为什么有战争?
(二)存在主义
萨特,
拒领诺贝尔文学奖,
称,拒绝来自一切官方的荣誉。
以保持思想的自由。
萨特两岁时,父亲去世。另一存在主义文学大师,加谬,父亲也去得早。
——有什么讲究吗?
萨特跟随他姥爷——一位博学的人,长大,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就读于巴黎高等师范学校。
迄今为止,那学校仍是那个名。
而没有改成某某大学,之后,连师范两个字也不要了。
大概并不是因有萨特加持,而是那个学校有法兰西思想家摇篮之称,内里强大,叫什么都无所谓。
萨特的存在主义,是人道主义的存在主义——普通人存在的社会意义。
三大原则,存在先于本质,世界荒诞;人生痛苦,自由选择。
这个世界不是因为你存在而存在,没有上帝,自己赋予生存意义,
选择去做,实现不了,做也是意义,
拨开了战争带来的迷惘,
提供了思想支撑。
1、成名作《恶心》
历史学家洛根丁,失恋后几乎精神崩溃,漂泊过后在海滨城市波维尔市安顿下来。打算写一篇关于18世纪法国贵族德·洛勒旁的冒险史的传记。他天天上图书馆去读书,搜集资料。
小说就是他的日记,吃,逛,看,
存在的感觉,人生没有意义,孤零零地活着。
他模糊地想着消灭自己,
想到死亡也是多余,
血流到地上,多余,肉,多余,烂掉,骨头象牙齿一样白,多余,
永生永世都是多余的。
俄国作家写到的多余是社会性的多余,
《恶心》,生理心理性的恶心,多余。
一种极端的认识,
人的本质,意义的存在,
最后,他决定不再写传记,改写钢铁一般坚实美丽的作品。
——自由选择。
吕老师讲到,《恶心》难读懂,哲学的意味很浓。
-——是不是一提到难读懂,反而就想去看看原著?
关于恶心,我对新疆舞特别痴迷,
但不妨碍我常常感到恶心,
据说那听不懂歌词大部分在歌颂爱情。
好吧,一举一动都在表示爱情。一个人跳吧,就是没有两个人跳有劲。
两个人跳吧,对无数个同性——表示爱情,对无数个异性——表示爱情,
恶心给恶心他妈开门,恶心到家了。
但我还是选择跳下去。
有许多小小孩儿,特别喜欢看跳新疆舞,
他她们的心里可没有爱情这个概念,所以他她们的喜欢是自然的喜欢,
对一种状态的喜欢——自信的骄傲的美丽的快乐的状态。
练小提琴,也特别恶心。
但我也选择练下去。
2、《墙》
背景:西班牙内战,共和派反法西斯。
地牢里关了三个人。
当晚是最后一晚,天一亮就要被枪毙。
死亡的恐惧,
尿裤子,出冷汗,哭一夜。
三个人都跟鬼差不多。
“尽管我不愿去考虑死的问题,但枪口总在眼前晃动,使我不能想点别的。整个生活都是谎言,没有什么意思。自由、幸福、女人、西班牙的解放,在死亡面前都失去了光彩。不过我还得像样地死去。”
关于死亡,
我听人说过,看守所里,以前,会为第二天行刑的人当晚开一顿最后的晚餐,
相对来说比较丰盛,有鱼有肉,就象自由的人的大餐。
但是这样的饭一旦端上来,轮到吃的人崩溃了,彻夜难安。
后来,这特殊的晚餐就取消了,第二天,直接拉走。
其实,死亡的恐惧应该不是在最后一夜袭击被判死刑者。
有一天,我与人奔波各地,
会见了四位故意杀人犯,
有三位被判死刑,
有一位被判死缓。
那些被判死刑的人,感觉他们的魂已被抽走了。
而那位被判死缓的人,器宇轩昂,——他那劲头,好象还能活八百年,并且,他为这八百年感到幸甚志哉——在他眼里,只要活着,牢房也在放光彩。
……两位难友被枪决,“我”面对最后一次审讯,想着故意戏弄长枪队,
称游击队长藏在墓地里。
没想到阴错阳差,原本藏在堂兄家的队长已辗转到了墓地里,当场毙命。
“我”感到天旋地转,昏了过去。醒来,流泪大笑。
3、《死无葬身之地》,
五个游击队员被德国鬼子抓获,
一人跳楼而死,
一个15岁的孩子害怕,称受不了拷打,可能出卖别的队友。
三个人先掐死了他。
三个人被枪毙。
……今天是一周中唯一整天没固定事情的一天,原想着将整节课的内容一次写完,
我没有去跳新疆舞,没有练小提琴,还失了和好友上午在大卫城相见的约,
但是写了三个小时,还是不能再写了——每天只能写一点的习惯禁锢了我的脑细胞。
再见,有时间再写。——我甚至都不能随口说明天再写,时间被各种各样固定的事瓜分了。
……
感谢吕老师的引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