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晚上电影频道播放了一部讲述抗美援朝战争题材的电影,叫《我的战争》。影片一开始我就被其激烈的战争场面吸引了。于是满心期待的跟我爸把电影看完了。跟我一样,我爸也觉得这电影很精彩。当时还在想这电影不错,怎么之前一直没有听说过呢?想必票房成绩应该可以,豆瓣评分至少应该在7分以上。
当我在豆瓣上搜到这部电的评分是5分的时候觉得有点惊讶:为什么啊?这电影虽然不是特别棒,但也不至于这么低的分数吧?我很想看看缘由,就开始阅读阅读下面的评论。评论里大多是骂街的话,什么特效垃圾,剪辑垃圾,情节垃圾……总之骂了很多,反正这电影就是太垃圾。有的人竟然说实在没有负分,这电影给一星都嫌多。我看着这些评论慢慢的开始有点生气了。这些人太过分了。
骂人的评论里有提到关于反战的,大概的意思是只要战争片不是反战的,都是垃圾。有一个人还引用了一个导演的话,并给这部电影打了一星。引用的话是这么说的:
关于战争片,反战必是第一主题,这是人类的共识,在这个主题下不同题材才有人性可言,奉献可言,英雄可言,如果一部战争影片站在了不反对战争的立场上去说其他,那只有法西斯国家、好战的国家才拍的出来,才能公演。 ——导演何平
我觉得他误会了这个导演的意思。尤其是用来作为评论电影好坏依据,实在有些断章取义之嫌。
我对这一条印象比较深刻,“不能体现反战”这一条我觉得骂的有板有眼,可以思考一下。
很早之前就发现了我们自己战争题材的影片跟欧美战争影片在主题表现上侧重点有些不同。我们的战争片反映奉献精神、英勇顽强、克服艰难险阻最终胜利的主题占主流,而欧美的似乎体现反战主题的比较多一些。
有一段时间我也觉得我们的战争片可能格局不如欧美的大,因为反战主题似乎更加能体现出世界大同的概念,希望全世界都能远离战争世界和平的眼界和格局要比弘扬一支军队的精神大多了。这样看来似乎我们的影片未免格局太过狭小,只是在弘扬自己的革命精神,给自己的国人看。
当我看到《我的战争》这部自认为还不错的影片在豆瓣上被骂的时候,刚开始会很不理解,然后就开始思考为什么我们的影片会出现这种现象呢?为什么欧美的影片大多以反战为主题呢?难道我们中国没有欧美国家的政府反战意识强烈吗?为什么欧美国家会有那么强烈的反战意识?是欧美国家的国民思想觉悟普遍要比我们高吗?
我觉得可能这是一个原因:我们中国的很多人是带着有色眼镜看自己的国家的。有很多中国人就是很奇怪,见不得中国一点好。中国某一方面这几年发展迅速,有了新突破,他们就会说外国甩我们好几条街;中国某方面很多年一直难有突破,他们又会说还是外国先进,中国科学家都是饭桶。总之,作为中国人,自己却见不得中国半点好。这很奇怪。带着有色眼镜来判断,结论当然是不够客观的,也是不可信的。
举个中国人自己看不起自己的例子,我记得很久之前看到过一篇文章,是写方便面的。说我们中国的桶装方便面里都会有筷子或者叉子,而外国的方便面大多是没有的。问为什么会这样呢?很多人在下面回答,有的人说跟文化差异有关,具体差异在哪里我记不太清了。这个理由吧我还勉强能接受。但是有人说外国人的环保意识比较强,放塑料的一次性餐具会对环境造成不小的危害,中国人环保意识比较弱一些。这我就不能忍了。为什么这些人就是不愿意承认,我们中国的方便面企业在这方面比其他任何一个国家都做的更加人性化,更加出色呢?就这么看不起自己的国家?
我觉得战争题材的电影不是只要反战就好,也不是只要不反战就是垃圾。德国拍战争片当然要以反战为主,世界大战是他们发动的,种族屠杀是他们进行的,他们把巨大的灾难带给世界人民,他们当然要反战,他们也必须反战。我们是被人侵略的,如果我们的战争片如果以反战为主,想想都叫人害怕。
再举个例子,我站着没有动,过来一个人平白无故就开始揍我,刚开始我简单防御了可是没用,对方下手更狠了,我都快被打死了,我要是再不还手就要没命了,于是忍无可忍拼命反抗,最后将对方打倒,我两也都重伤住院了。末了我还得坐在那里反思打架怎么不好,打架带给别人带来伤害,也带给自己伤害,以后坚决不能打架……这是什么神逻辑啊。
所以,战争题材的影片,我们如果以反战为主,我们这个民族才是病态的,才是不正常的。德国、日本、意大利,他们拍战争片当然要以反战为主、弘扬精神为辅。包括美国,带着欧盟在世界各地挑起战争,看看现在的伊拉克,叙利亚,利比亚,他们拍影视剧当然要以反战为主。那都是他们犯的罪。他们怎么能拍出来弘扬奉献精神的影片,真能拍出来,这个国家才是病态的。
所以,我们国家的很多键盘侠每天藏在屏幕后面骂国家这里不好,那里不好,他们的意见一点都不中肯。我以前觉得豆瓣的电影评分可以作为参考。现在看来,豆瓣的评分可信度太低了,都是一帮喷子在上面乱写乱骂乱打分。以后选电影可又是问题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