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德鲁克说企业的任务就是营销和创新,但是能够进行创新的企业少之又少,能够进行创新的企业用来创新的时间,少之又少,能力低之又低,由创新带来的附加值更是非常非常的少。企业的绝大部分时间赚的都是辛苦钱,所以要将赚辛苦钱的过程,不断地排出浪费,从而让自己的付出获得更多的回报。
不是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中,是永远只有少数人在践行真理。企业能够进行创新的也永远是少数,极少数。马浩教授说战略是个奢侈的东西,一般企业没有机会,没有能力奢谈战略,同样,创新也是个奢侈的东西,绝大多数企业没有思路,没有意识,没有能力,没有时间去创新,疲于奔命于挣辛苦钱挣劳务费。只有企业的领导者管理者下定决心,绞尽脑汁,想尽方法,挤出时间去创新,去寻找创新的来源,才能让难得的创新具有可能性。
把挣辛苦钱挣劳务费的过程,尽量做到浪费最少,让自己过上稍微宽裕一点的日子,让自己有点能力有点时间去思考创新,这就是我认为的内发式战略。它的基础是挣辛苦钱劳务费的知识的积累,传承,扩展,更新。没有这个能力,眼睛只看着外边有多么先进的技术多么先进的设备,想通过那个去获得发展,去赚到更多的附加值,过得比别人滋润那是痴人说梦,要知道凡是外面有卖的都意味着是一种无差别竞争,你能买得到的,别人早都买到了。所谓的领先所谓的世界水平,指的是经营水平的领先经营水平的世界水平,而不是指设备先进程度。
虽然战略是一种奢侈的东西,但是对于绝大多数以劳动谋生的企业挣劳务费为生的企业而言,在做的过程中不断去反思积累,传承更新自己的知识,这是自己能够做到的,也必须做到的,这本身也可以称之为战略。对于绝大多数企业而言,知识本位企业观可能是比较平易近人,易于实现的吧。
把人把员工看作一种麻烦,并尽可能要减少这种麻烦,这样的企业就不可能生存发展。因为人是思想的载体,知识的载体,没有人了,你还谈什么企业文化呢?如果认为只需要最少数的价值观一致的人,那最后就只剩经营者一个人,和他所认为的理想的机器,这个时候这个经营者也就变成了一个操作工了。这样的所谓的理想的企业是存在的,就是在民营经济发展比较早的广东地区只有一个人一台机床的街边店。他们看到有一些企业买不起某种设备或者利用率低,他就买一台设备,自己学会操作,对附近周边的企业提供专门用这种设备进行加工的服务。你在街上能看到一张大大的歪歪扭扭手写的“电脑锣”招牌,这就是你的理想了,他们已经帮你实现,但是正在快速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