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个人的观点会更偏向中庸一些,两者并非对立,而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就像一个人的两条腿,只有同时迈开,才能走得稳、走得远。
不应该简单地选择“多读”哪一个,而应该根据你的阅读目的、阶段和需求,以及当时的兴趣偏好,合理地分配时间和精力。
下面我分别说一下读古文和读现代文各自的好处,以及如何结合。
现代文:
现代文是我们日常沟通、获取信息、思考问题的主要载体。它更直接、明了,能最快速地获取当代的知识、信息和思想。无论是学习专业技能、了解时事新闻,还是阅读社科哲学著作,现代文都是最高效的工具。它描绘的是我们正在经历或刚刚经历过的时代,更容易引发我们的情感共鸣,帮助我们理解现代人的困惑、焦虑与追求。
优秀的现代论说文、杂文和社科书籍,逻辑严密,论证清晰,非常有助于培养我们的批判性思维、逻辑表达能力和对现代汉语的熟练掌握和精准运用。
古文:
古文是中华文化的根基和宝库,承载着千年的智慧与美学,是中国历史、哲学、艺术大门的钥匙。《论语》、《道德经》、《史记》等经典中蕴含的做人处事、治国安邦的智慧,历经千年依然闪光,读古文是在与历史上最杰出的灵魂直接对话。
古文追求极致的精炼、韵律和意境之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短短十几个字描绘出的画面和意境,胜过千言万语。学习古文能极大地提升我们的语言美感、凝练度和表达能力。
古文相对晦涩,需要静下心来反复咀嚼和思考。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对抗浮躁、训练专注力和深思能力的绝佳方式。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长期浸润在经典之中,受到传统文化熏陶,个人的眼界、格局和气质都会悄然发生改变。
如何选择与结合?
这个需要根据个人情况来不断调整,如果你是学生或初学者:应以现代文为主。先打好现代汉语的基础,保证流畅的阅读和表达能力,这是立身之本。同时开始接触古文。可以从最经典的、相对易懂的篇目开始(如《论语》中的名句、朗朗上口的唐诗),培养兴趣和语感,不要一开始就读佶屈聱牙的《尚书》,容易劝退。如果你想深入研究历史、文学、哲学等领域,那么大幅增加古文阅读的比例就是必须的,甚至需要学习文字、音韵、训诂等专业知识。
给大多数人的通用建议:
起步以现代文为主,古文为辅:这是一个不错的起步比例。用大部分时间通过现代文获取知识、开阔视野;用小部分时间潜心读点古文,滋养心性,连接传统。
主题式阅读:可以将古今结合。比如,你对某个历史事件感兴趣,可以先读现代学者写的历史著作(现代文),再去读《资治通鉴》或《史记》中的相关原文(古文),两相对照,理解会更深刻。
最重要是保持阅读的乐趣。如果你读某本古文书实在痛苦,不如先放下,换一本现代的;反之,如果你突然对苏轼产生了极大兴趣,那就趁热打铁,多读他的诗词和文章。
只读现代文,容易变得浮躁,缺乏文化底蕴和历史的纵深;只读古文,则容易脱离现实。最理想的状态是:让两者相辅相成,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