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榆皮面
我的家乡地处太行山东南端,四面环山,森林覆盖茂密,各种树木有几十种之多,油松、青岗树遍布于广袤的山野,阴翳蔽日。在我童年时代那挺拔高大的杨柳树像一道绿色长廊生长在近十公里长的古郊河河岸的两边,公路两旁生长着枝繁叶茂的刺槐,从山坡到河谷的田野里零散地分布着核桃、杏树、山楂、榆树等多种树木,给宽阔的古郊河增添了美丽的色彩。这些众多的树木有的是用来建房,制作家具,有的是经济林木,如核桃树。树木的全身都能派上用场,没有一点浪费。有些树木的树干除用作建房和制作家具外,树叉,树枝,树皮多用作烧火时的燃料。有些树皮还能食用,如榆树的树皮,它在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之前为山里人的生活调济起到了功不可没的作用,人们用它作为食物添加剂和玉米面混合做出了各种花样的饭菜,满足了在那个年代广大农民对生活改善的渴望。打开记忆的闸门,回望那段历史总能给七十年代以前出生的人留下满满的回忆。
八十年代之前,农村实行的是大集体的生产方式,土地以生产队为耕种单位,农民的劳动积极性不高,科技含量低,耕作方式落后,粮食产量不高,粮食品种少,玉米是人们食用的主要粮食,有少量的谷子,小麦更是少得可怜,像我们村一口人能分得二十斤左右就感觉很不错了,除了逢年过节可以吃点白面外平常的日子一般是吃不到的。所以人们想尽办法粗粮细作,把玉米面和榆皮面掺和在一起做成了饸饹,饺子,油圪麻等人们喜欢吃的食物,在那个粮食短缺,粮食品种较少的年代让玉米面变出了花样,改善了人们的生活,精神上也获得了一种享受。
榆树在我们那一代是零散地生长在田野的沟沟坎坎,地边。较大的树有十多米高,直径三十厘米左右,枝繁叶茂。春季它长出的榆钱是人们喜欢吃的食物,用它和玉米面掺和在一起做成的榆钱圪囵柔软,芳香,微甜是人们非常喜欢吃的食物。榆树皮是制作玉米面饸饹的必备原材料,是各家各户都喜欢收藏储存的。榆木硬度大,有韧性,是制作牛车的主要原料,每年生产队都有牛车损坏,都需要对牛车进行整修维护,有时还得造一到两辆新车才能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所以每年每个生产队都要砍伐一两棵榆树作为修车造车的原料。有时榆树砍回来后生产队长或者会计就会通知队里的各家各户去剥榆皮,这时候会看到男人、女人、老的、少的手拿斧头一边用斧头砸,一边用手拉,不大一会儿功夫一棵榆树皮就剥光了。有些时候生产队派人把榆皮剥下来,按生产队的农户数分成每户一小堆,各自取回属于自家的那一份。
榆皮拿回家后需要的把内皮取下来,把外皮去掉,取下来的内皮晒干,再到碾上碾细过箩,得到面粉就可以配合玉米面做出各种花样的食物了,榆皮面湿水后黏度大,滑性强。
玉米面饸饹是把玉米面和榆皮面按一比例混合,再用大温水和成软硬适中的面团,在锅上支起饸饹床压成面条就可以了。榆皮面饸饹圆溜,光滑,入锅煮不烂,泡不化,入口有韧性,劲道足,耐咀嚼,吃到嘴里有一种筋筋的,滑滑的带着榆香的味道,在冬季吃时人们配上酸菜,粉条作菜肴感觉非常的爽口。在夏季配上地里面生长的纯绿色无公害的蔬菜青瓜,豆角做菜肴,那种美味比现在的白面做的饸饹毫不逊色。
想起吃榆皮面饸饹就想起我们一个大院内住着多户人家,一院人大人小孩平时都和睦相处,其乐融融,平时谁家要改善一下生活总要给院内的各家送去些,每当我家吃饸饹时母亲总要准备上几碗让我端上给每户都送去一碗,别人家改善生活时也会送我们家一碗来,作为小孩子的我们心中也充满了欢喜,隔几天也能品尝到一些好吃的。
榆皮面的另一种做法就是榆皮面做的饺子,平时馅料都是些萝卜,没有什么好的食材可用,只有快到冬至时节,村里边都要宰杀一批山羊,以两角钱一斤的价格卖给群众,满足群众的生活欲望,给人们在冬至时节带来一份欣喜,一份快乐,一份满足。
榆皮面手擀面也是人们经常吃到的一种饭,榆皮面和玉米面按一定的比例混合,放入大温水,和成面团。榆皮面和玉米面的比例一定要掌握好,榆皮面少了,做出来的面条容易断裂,口感也不好。多了做出的面条发硬,口感差。擀榆皮面要求要有多次的实践操作才能掌握技巧,面片要厚薄均匀,要擀簿,宽窄一致,捞到碗里不断,吃起来光滑,有韧性才能称得上是一碗好面。当时在我们那一代很多母亲就会早早地传授给女儿做榆皮面的技巧,一来女儿可以帮母亲来做做饭,减轻母亲的负担,二是增强女儿操持家务的本领。那时我就常听有些人讲闺女要学会擀榆皮面,不然的话嫁到婆家后会被婆家人瞧不起的,可想榆皮面的概念在当时人们心目中的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如今的农家饭再也吃不到榆皮面,再也体会不到榆皮面的味道了。这是社会发展进步的标志,是国家富强的标志,是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标志。我们这一代人从艰苦岁月走来,迎来了改革开放,赶上了好年代,吃榆皮面的历史也一去不复返了。
榆皮面是小时候的味道,是家乡的味道,是母亲为全家做榆皮面时辛苦操劳的背影,我将永远记住那一个年代留给我的记忆。
苏 忠 学
2019年1月18日写于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