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不缺盗墓贼,各个领域,各种官职的盗墓贼都有。但有一位盗墓贼就显得有点特殊了。首先他的身份特殊,他是皇帝,还是个盛世皇帝;第二,他的盗墓手法特殊,为前朝修葺帝陵,以“假修真盗”。这位主角就是大清朝的乾隆皇帝。
乾隆帝也算是中国历史上非常出名的一位皇帝,当然,康乾盛世是他的代表作。在康熙帝和雍正帝的精心经营下,给乾隆帝留下了一笔丰厚的财产,所以,他即位以后就开始为自己的陵墓做打算。
一番仔细盘算之后,建立宏伟的帝王陵还差一件重要的物品,那就是“金丝楠木”,也称“皇帝木”。必须想办法。
金丝楠木是中国特有珍贵木材,木纹在阳光下呈金丝状,历来是皇家指定专属建材,被称为“皇帝木”。楠木材质细实、富于香气且耐腐蚀、防蛀,是古代最优质的木材,因此不少有钱人家喜欢用楠木打棺材。
过去有一传说,有人直接在楠木产地将棺材打好运回,启运时,放碗红烧肉在内,十天半月到家时,揭开棺盖端出来,肉还有热气,还能吃。
楠木主产地在中国南方的四川、云南、贵州、湖南、湖北等省,因为生长在深山密林之中,所以采伐运输十分困难。采木的环境非常险恶,毒蛇猛兽出没于山林中。
工人被树木压伤压死,饥饿病患的,不计其数,所以四川有“入山一千,出山五百”的谚语,可见楠木采伐之难。
楠木的运输也非常困难。因为木材粗大,深山之处又没有畅通平坦的道路,大木伐倒后,通常要等待雨季到来,利用洪水将其冲出深山。然后结成木筏,由水路经运河运到北京通县的张家湾,再经半日陆路之程运至北京崇文门外的神木厂和朝阳门外的大木厂。一棵楠木从采伐到运至北京,一般都要3—5年的时间。
明朝初年,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为营建紫禁城和修陵,曾大量砍伐全国各地上好的金丝楠木。之后的皇帝也尽可能搜罗金丝楠木为自己修陵,到了清朝,全中国的“皇帝木”所剩无几,特别是适合做柱子的大料,更是一木难求。
而金丝楠木生长缓慢,成为栋梁之才需要上百年时间乾隆一看这种情况,就把目光瞄准了明十三陵,那里不就有现成的金丝楠木大料。
明十三陵中,有三座陵的楠木使用量最大,质量也最好,分别是长陵、永陵和定陵。乾隆起初看中的是朱棣的长陵。乾隆假借祭奠朱棣的机会,亲自去长陵实地勘察,然而身为皇帝,明目张胆盗前朝皇帝的墓实在说不过去,更何况清朝律法明确禁止盗墓,情理上都很难过关。
这个时候,就轮到拍马屁的人出场了。乾隆手下的大臣揣摩到了上司的心思,于是正和时机地上奏,称前朝皇陵建筑破旧,需要修葺了,乾陵一听立刻批准。并把目标锁定为嘉靖皇帝的永陵,借装修的机会,把上好的金丝楠木拆下来,偷梁换柱,获取了大量现成的金丝楠木料。
如此一番修葺,乾隆帝完成了中国历史上最文明,最合理的一次盗木,而没有盗墓。但他的“文明”似乎没有得到“好报”。多年后,孙殿英拎着炸药包对他的陵墓一顿狂轰乱炸之后,盗走的可就不仅仅是“皇帝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