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
1957年,杨振宁与李政道共同提出“弱作用下宇称不守恒”理论,该理论一经提出,立马轰动物理学界,凭借该理论,两人一同获得了当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1957年,李政道(左一)与杨振宁(左二)在诺贝尔颁奖典礼上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杨振宁与李政道的合作在1962年宣告结束,至于关系破裂的原因,有消息称,是两人在“究竟谁对诺贝尔物理奖的获得上贡献更大”上产生了极大的分歧。
两人各执一词,矛盾不断升级,不久之后,李政道从普利斯顿研究所辞职,自此之后,两人再无合作。后来,杨振宁甚至形容与李政道的“分手”为——痛苦远超过一次离婚。而李政道则说:“和杨振宁的分裂,无疑是中华民族的一个很大的悲剧,但它是事实,无法回避。”曾经的一段佳话,终究变成了一段遗憾。
他是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得者;与米尔斯共同创立“杨-米尔斯理论”,奠基现代物理。他曾与爱因斯坦、费米、费曼、西蒙斯等科学家共事。他曾被英国权威杂志《自然》杂志评选为“人类1000年历史上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和他同在榜上并列的有牛顿、爱因斯坦等伟大的物理学家。
2003年起,杨振宁回国定居并在清华大学任教,并致力于培养人才、促进中外学术交流。为我国物理学等基础学科的发展和人才培养倾注大量心血,直至九十岁依然在上课、指导青年学者。
杨振宁回国之后才一年,他就主动要求给清华大学的本科生上课。他说:“现在很多教授不愿意给本科生上课,但我觉得,给本科生上课很重要。我也希望我能够带动更多的人。……每一次课前。我要花两个小时认真备课。我要了解学生的进度。”
2015年4月1日,杨振宁终于完成了一个心愿:他放弃了美国国籍,正式成为中国公民。这一年,他93岁。时间从来不喧哗,却能给出最终的答案。
2022年3月,百岁杨振宁当选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感动中国》颁奖辞
站在科学和传统的交叉点上,
惊才绝艳。
你贡献给世界的,
如此深奥,懂的人不多。
你奉献给祖国的,
如此纯真,我们都明白。
曾经,你站在世界的前排,
现在,你与国家一起向未来。
——《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 杨振宁
1944年,杨振宁从西南联大毕业后,到中学教了一年学生,班上有一个女学生叫杜致礼。1949年冬,他在普林斯顿一家中国餐馆里邂逅了四年前在西南联大附属中学任教时的学生杜致礼。在论文后记里,他公开表白:“最后我还是决定留下(原本只打算停留一年),因为我正在同杜致礼小姐谈恋爱,她正在纽约读书,而我从普林斯顿乘车,到她那里只需要一个钟头。”
1950年8月26日,杨振宁与杜致礼在普利斯顿的教堂结婚,那一年,杨振宁28岁,杜致礼23岁。他们相濡以沫半个世纪,直到2003年杜致礼去世。
杜聿明,抗日名将,也是杨振宁的岳父。当时中国政府与杨振宁接触时,杜聿明还作为战犯被关押在功德林,但受到了优待,他的胃溃疡等慢性病全在那里被医好了。1959年,杜聿明成为第一批被特赦的战俘。
在获悉杨振宁获得诺贝尔奖后,杜聿明托张文裕带给杨振宁一封亲笔信,上面写:“亲爱的宁婿:我祝贺你获得诺贝尔奖金,这是中华民族的光荣。”
1995年,杨振宁和夫人杜致礼到汕头大学参加一个学术会议,校方安排了大一女生翁帆负责接待杨振宁夫妇。
他和发妻杜致礼一起携手走过整整53年,他们见证过彼此的巅峰,他们一起参加了瑞典斯德哥尔摩诺贝尔奖的颁奖典礼,他们共同生育了三个孩子,两男一女。孩子们都在美国,都有了属于自己的事业和家庭。 杨振宁耄耋之年,伴侣离世,心无归依。从美国回来,落叶归根,或许是他当时最渴望做的事情。于是,杜致礼去世后的两个多月,杨振宁就回来了,定居在清华园。
曾经有人形容杨振宁的一生为:“像是始终生活在象牙塔里”,对学术如此,对婚姻亦是如此。2003年10月,杨振宁的夫人杜致礼因病去世。2004年,82岁的杨振宁和28岁的翁帆喜结良缘。
2004年,他与翁帆那场年龄相差54岁的婚姻,将两人推进了舆论漩涡的中央,评论并不都是善意,但杨振宁并不在意。
外界对杨振宁续弦翁帆颇有争议,不仅仅是因为两人的年龄相差巨大,还因为杜致礼去世仅13个月,杨振宁和翁帆就领证了,说严重点亡妻尸骨未寒。 很多人是看到了翁帆和杜致礼的对比照才释然,原来她们长得如此相似,“你走以后,我爱的人都像你”。
或许有这个原因存在吧,但更本质的根源在杨振宁害怕独自面对一个人的老年生活。
他曾向媒体说过:“在太太去世后,19世纪英国著名数学家哈密顿过了相当漫长的孤独日子,甚至在书页上都有饮食的污渍,我不要过这样的日子。我这个人有自知之明,一个老年人的孤独,我很怕的。所以家人一问我,我很老实的回答,如果我没遇到翁帆,还是会再婚的。”翁帆的出现,不仅填补了这份孤独感,还让杨振宁活得更有生命力。有很多老年男人都特别喜欢续弦年轻女子,就是因为想要更真切的体验到青春的蓬勃的生命力。
杨振宁还会给翁帆讲各种故事和他过往丰富的人生经验,他们还在2018年共同写了一本书,取名为《曙光集》。扉页上写着:“我看不到天大亮了,翁帆答应替我看到。”
2004年,杨振宁与翁帆相差54岁的婚姻,将两人推进网络漩涡。面对翁帆,大众变得格外“封建”,用刻板印象去揣度这段婚姻,比如年龄差距、动机猜测、财产分配。但杨振宁和翁帆并不在意,21年过去,时间成为最有力的证明。
翁帆曾在书中写道:“与先生在一起,渐渐明白了,一个如此幸运的人,他关心的必然是超越个人的事情。同样,一个如此幸运的人,自然是率直、正直、无私的,因为他从来不需要为自己计较得失。”
杨振宁的独特价值,不仅在于他的科学贡献,更在于他成为连接东西方科学传统的文化桥梁。他生于战乱中的中国,成就于美国的黄金科学时代,晚年又毅然回归清华园,这种生命轨迹本身就是20世纪科学全球化的缩影。
在当年拿到诺贝尔奖时,他说了这样的一句话:“假如今天有人问我,你觉得你这一生最重要的贡献是什么?我会说,我这一生最重要的贡献,是改变了中国人自觉不如人的心理。”
杨振宁曾引用诗人勃朗宁的名句:“与人争辩,彰显知识的广度;与神争辩,彰显智慧的深度。”而他的一生,正是这种科学精神的最佳注脚。当这位世纪老人合上双眼,他开启的科学事业仍在无数后来者手中延续。那盏照亮未知的明灯,将从清华园传递到世界每一个探索的角落,直至永远。
最后,援引科普作家卓克的一段话:“能和杨振宁生活在同一时代,是我们这代人的幸运。这种幸运,当然不应该被忽视和辜负。”
先生千古!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