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教育专栏编辑:仙灵推荐
推荐语:数学其实和生活息息相关,要培养孩子的数学思维能力、数感,可以从生活出发,在游戏中学习。这篇文章中的方法都非常有用。
儿子刚在家学习那两三年,被朋友问到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课程怎么安排?而在课程中,问得尤其多的是:数学怎么学习?
儿童数学的学习,实际上是培养孩子“对数学的思维、对数的感觉”。“思维和感觉”比计算、口决等更为重要。所以,儿子低龄阶段数学的学习,大多数是在生活中完成的。在生活中,他可以真切的感觉到什么是“加”、什么是“减”;“面积”是什么?“体积”又是什么。
而把生活落实到书面的这个过程,我们也大多是通过生活、游戏的方式,让儿子先用身体感受,再逐渐将相应的概念和公式进行引入……
那么,具体从的方法有哪些呢?
应朋友的要求,我翻找了之前的笔记,整理并记录下这些文字。
当然,这里所记录的这些方法,并不一定适合所有孩子,只希望能给需要的朋友做一点小小的参考。
一、在生活中学习数学
小小小卖部
这个游戏,是从儿子4岁多时开始玩的。每天晚上,我们都会将小卖部“搬”回家,由他担当售货员。
“商品”的定价全部是1元、2元、5元、10元这样的整数;
用于购买商品的钱为真实的1元纸币(我特意找银行朋友换了1000张)。
持续玩了一段时间小卖部的游戏后,儿子对20以内的数字和简单的加减都有了比较清晰的概念。
扑克游戏
扑克牌携带方便,在家可以玩、外出时可以玩、甚至外出时,坐在车里也可以玩。
最初我们玩扑克牌的时候,只用A~9的数字牌,10和花牌都不使用。
每人每次出牌的张数随意,2~4张都可以。但不论最后桌上有几张牌,所有牌上的数字相加后的结果必须等于“10”。
这个游戏可以帮助儿子练习简单的加法,熟悉10的概念。
种菜卖菜
第一次卖菜,是从开垦荒地开始的,既锻炼了孩子们的意志力,同时又让孩子们真实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学会等待。
收获后,和小朋友们一起卖菜。称重、计算、收钱、找钱,到最后的收益分配,全都由孩子们独立完成。
后来我们租了一块菜地,一家人一起种菜。每当菜地有了收成,儿子都会去卖菜赚些零花钱。
菜品最初的卖价定为整数或带5毛的零头,这样方便儿子计算。
在他卖过多次菜后,在蔬菜的定价里开始有了1毛、2毛的零头。这个过程,可以让他慢慢熟悉“角”和“元”的关系,了解10进制。
烘焙
孩子们对动手玩,有天生的喜爱,所以按配方制作点心也是儿子喜欢的“游戏”之一,既有玩,又有吃。
做点心需要按一定的流程,点心的配方中涉及到“g”、“ml”、“分数”。
制作点心的过程,是一个享受的过程。在这个享受的过程中,什么是“g”,什么是“ml”,什么是“分数”,慢慢的、很自然的就在孩子的心里生根了。
购买早餐、小菜
等儿子稍大一点,为了培养他的独立,我们开始让他到家附近的早餐店、小卖部去帮家里买东西。
最开始的购物活动,是从单独的一件物品开始的。比如一盒牛奶、一对电池或一个番茄。
给他带去购买的钱,跟物品所需金额差别不大,找头较小。这样他不会担心出错,没有心里负担。
熟练一点后,再去购物时,我们给他所带的钱就不考虑金额了,会比需要的金额多很多。
这之后,儿子去买早餐、买菜、买牛奶、餐馆端菜……带回的找头都不曾出过错。
虽然购物时,店家会计算金额并找给孩子相应的余款,但孩子仍需自己计算一次,确定找回的钱金额是否正确。
购物的次数多了,孩子对钱币的使用、金额的计算自然也就内化了。
简单的裁剪工作
用旧布料制作一个简单的布包。
按儿子当时的年龄(7.5岁),设计这个小布包,难度稍微有点大。他设计了内、外两层。缝合时,在“内外层如何连接”上着实费了些脑筋(我也是想了好久才搞定的)。
虽然内外层的缝合得到了我的协助,但仅就单层布包而言,它的裁剪的计算、各部分的组合等工作都是很好的平面几何、空间几何实践 。
简单木工
院子里做栅栏,需要计算每一个栏板之间的间隔,并在龙骨上做出标示;做一个简单的桌子,要怎样才更稳固?做一个柜子,每个隔板应该多长、多宽才能正好合适的放进柜子的外框里?……力学、几何、面积、当然还有计算,都会涉及到。
在木工活的整个过程中,孩子能很直观的看到什么是间距、什么是平面、什么是立体空间、什么几何图形最稳定……
日常生活观察
在生活中留意观察。“死皮赖脸”的打破砂锅问到底……
在师傅们搭花架时,去了解为什么立柱需要钉两根木杆来固定位置?为什么一根细细的透明管就能确保两个点在一个水平线上?……
体积、面积、长度、重量、时间、测量……生活中无处不在。
二、“体育老师”教的数学——在运动游戏中学习
三生三世、三人为众、举一反三、时隔三秋……“3”在中国有“多”,有“圆满”的意思;在几何结构中也以“3角形”最稳定。
这也是我选择“3”给儿子做特别讲解的原因。在刚开始学习数学时,儿子对于“3”这个数字已经有了自己的感觉和感受(每个数字都能带给人不一样的感受,大家可以尝试感觉一下)。这里以“3”的倍数讲解为主。
运动一:跳沙发
我们把家里的沙发摆到了三个点上。让儿子开始在沙发上跑跳,嘴里同时数数:1、2、3、4、5、6、7、8、9……30(男娃好动,儿子特别喜欢,跑得极开心)。
大约3圈后。我请儿子开始在心里默数,只有到了第3个沙发时才发出声音。一圈又一圈,这些数字从儿子的嘴里喊了出来:“3、6、9、12、15、18、21、24、27、30”。
在儿子跑得尽兴了,我们在黑板上把他所跑的圈数和每次在第三个沙发得到的数字写出来,并让儿子写到了自己的课本上(儿子的所有学习都没有教材,学习完一部分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和了解在本子上记录下来,最终形成课本)。
运动二:走数轴
第2天,我们在院子里画了一条长长的直线轴(这分明波浪线,哪是什么直线),我请儿子按他自己一步的距离,用红色的粉笔把线轴分成了若干份。
等他把长线分好等份后,我再把每一份分成3段,用黄色粉笔写出每一份的数字。儿子之前标出的红线位置的数字被我空了出来,并请他把每个对应的数字写上去(这个过程的时间花得较长,因为从来没有背过乘法口诀,线轴又比较长。数字越大,儿子越需要多一点思考)。
接下来,我们开始在数轴上跑动。因为每一根红轴的位置是按儿子一步的距离进行标识的,所以他每跑一步,脚下的数字都会是一个3的倍数。我们边跑动,边快速的念出每一步脚下的数字。借此明白“倍数”的含意,同时也有“强化”的作用。
然后,,我们根据前面的练习,得出了以下“3的乘式”。
运动三:围棋子
然后,,我们又在家里的茶几上玩了两天的围棋子。通过对圆周进行等分,玩出“3”和“2”的关系、“3”和“4”的关系、“3”和“6”的关系……
最,然后,, 是附加的福利——
“3”和“2”、“4”; “3”和“2”、“6”; “3”和“6”、“12” 的关系和对比(照片不是很清楚,只能将就看了)。
PS:
“福利”实际上已经带入了公倍数、质数……当然,这些并没有讲给儿子听。等他真正开始学习公倍数和质数时,这时的这个“福利”,相信会对他有所帮助。
三、从生活的实例引入到公式、计算
因为院子的装修,儿子除了动手参与各种力所能及的事情、看师傅们的工作外,也经常听我们核算墙面贴砖面积、泥水工作需要的沙石方数、砌水沟的用砖量、门窗的面积……等等,耳闻目睹了很多跟数学有关的东西。
那段时间,儿子的数学进步让人惊讶。我们担心之前的课程设置已经跟不上他所具备的能力,专门安排了时间对儿子的“数学横式”、“四则运算”的运用,做了一下小小的测试。
“奶奶在市场买了3个梨和5个苹果,奶奶一共买了多少个水果? ”
“奶奶在市场买了6个草莓,回家后,见笑笑正在接待一个小伙伴,于是把草莓洗干净了,让笑笑和小伙伴一起吃。小伙伴吃了3个,笑笑吃了几个呢?”
“这天奶奶在市场遇到非常好吃的苹果,一下子买了一箱回来,这一箱苹果有3层,每层有5个,这一箱一共有多少个苹果呢?”
“有一天,奶奶在市场上买了12个大枣,想回家后全家一起尝尝好不好吃。回家后洗干净和笑笑、笑爸、笑妈一起吃。我们每个人可以吃几个大枣?”
这些小“试题”很快被儿子解决掉了。是不是都太简单了些?接下来给个难点的……
“兜兜和爸爸妈妈一起挖地准备种菜。 三个人并排一起挖,兜兜是小朋友,负责0.5米的宽、兜爸负责1.5米宽、兜妈妈负责1米宽。在经过一天的辛苦后,兜兜一家,挖了6米长的菜地。兜家现在的菜地是多少平方?”
在经过短时的考虑后,儿子给出了下面的算式:
继续——
“兜兜家把地挖好后,开始种油菜了……为了让每颗油菜长得更好,兜兜种菜时,让每颗菜之间间隔50cm 。如果是这样种,兜家这块地可以种下多少颗油菜?”
这次涉及了小数和除法,儿子花的时间较长了些(看来除法的应用还不是太熟悉)。在5分钟后给出了下面的算式。
“工人们修一段马路。这段马路1公里长、20米宽、5米深。修这段马路需要多少方沙石?”
这个问题是爸爸前一天提给儿子的。在问题提出一直到10多分钟后,儿子才给出了“100000”这个答案(儿子当时7岁多)。
在爸爸刚告诉我时,我吃惊不小。关于算式,我只是给儿子进行了很简单的讲解,还没有学过乘法口决表,如此巨大的数字,他是如何得到这个答案的(这也是我此时给他做这个小测试的原因之一)?
于是我仔细问了儿子的计算方法,他说——
我在脑子里排珠子。5个珠子一排,1公里是1000米,一排就是5000个珠子;10个排,是50000个。两个10个排,就是100000。
——虽然在我看来,这个计算过程稍显复杂了些。但我还是非常欣慰的,这是一种数学思维。数学思维,比精通算术可要重要得多了。
那之后,儿子的数学学习,我们根据这次测试的情况作了比较大的调整。
“随时掌握孩子的学习进度,并进行学习内容的相应调整”,在带孩子学习的过程中,这是极为重要的。
以上这些,都是儿子9岁前,我带着他一起进行的数学的学习。基本都依托于游戏并结合生活实际所需。
其实,不仅仅是数学的学习,所有学课的学习,都可以在生活中完成。因为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