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示效应是指在无对抗的条件下,用含蓄、抽象诱导的间接方法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诱导人们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使其思想、行为与暗示者期望的目标相符合。一般说来,儿童比成人更容易接受暗示。
暗示效应已被一位心理学大师给过定义,这位大师叫巴普洛夫。
巴普洛夫何许人也。条件反射理论的构建者,心理学发展最重要人物之一,第一个生理学领域诺贝尔奖获得者。
巴普洛夫:暗示是人类最简化、最典型曲条件反射。
对于条件反射,第一个接触到的大多都是“膝跳反射”,敲击膝盖会使小腿不自觉的产生前踢。更高级的用法会用到某些运动、乐器或是宠物训练等等地方。
没有了解暗示这一情况前,我对于条件反射的认知都还只停留在生理反应上。但实际上心理反应才是最直接最容易被接受的。
现实生活中,心理暗示是无处不在,而人们非常容易接受暗示,在生活中也无时无刻不在接受着暗示。无论是语言的暗示,或是非语言的暗示,每天都有大量的暗示被我接受,并影响着我。
在做企业咨询的几年中,会经常参加不同甲方客户的例会。
xxx的家人们,大家现在好!
好!很好!遇见你真好!
类似的口号,经历了不下10个版本,其实所有人都对这种事情嗤之以鼻,仅仅是碍于形式不得不喊,相信看到这里的你也会有类似的经历,立即打上了个神经病领导的标签。
但这种口号,其实作用比我想象的要更高。只是真正被暗示成功的只有台上讲话的人员,而台下坐着的大多数人,也都是接收到了暗示,不同点在于,台下的人自我保护的心理产生,开始抵触所谓的洗脑和流于形式。也就是我们脑海中常常出现的“有病啊”、“又开始洗脑了”、“能不能干点正事”啊之类的想法产生。
当然,抛开理论,大量的实践后,领导们又说出了第二句话。
xxx的家人们,我们一定要相信,相信公司、相信团队、相信相信的力量……
与此同时,配上握拳的肢体语言……
新的一轮暗示开始。
讲到这里,其实最关键的就是,暗示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有刻意的暗示,也会有无意的暗示,被暗示也是如此。
暗示的目的,就是让被暗示方接受洗脑,并有所行动。
心理暗示在悬疑电影和恐怖电影中是最为成熟的展现形式之一。
而通过阅读,将书中内容转化为自身素质能力也是暗示的作用。
一开始也已经说过,儿童接受暗示比成人更容易。所以这条定律的运用,给成年人洗脑需要更复杂和更长时间的操作,而对于儿童,则会大大减少难度。
所以,儿童时期,接触的东西是恶意的暗示,孩子更容易向负面发展;但接收到暗示更多的为积极暗示,孩子更容易向积极方面发展。
对于我等普通人家,最佳获取积极暗示的渠道就是陪伴孩子一起阅读“大师、大奖、大社”的儿童类图书,而伴读的方法,就不在这里说明了。
以书为标准,在陪伴阅读中的过程中,已经把大量积极的内容暗示给了孩子,孩子的改变速读,会比想象中的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