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阅读摘抄分享2
1.“踢猫效应”告诉我们,坏情绪会传染,继而导致恶性循环。
家不是情绪的垃圾场,孩子也不该为我们的负能量买单。
所以进门前,记得弹弹身上的灰尘,提醒自己“要把坏情绪留在门外”。
因为从此刻起,我们开始承担的是丈夫、是妻子、是父母的角色了。
我们的脸色,影响着伴侣的心情,也决定着孩子的性格。
千万别把垃圾情绪,倾倒给最该温柔以待的人。
2.在家说话的声音,不要超过60分贝。
史蒂芬·柯维在《高效家庭的七个习惯》中指出:
“我们习惯于对家人大喊大叫,指责而不去理解,命令而不是沟通,却都忽视了最关键的一点:有效沟通。”
真正有效的沟通,靠的从来不是谁嗓门更大。
幸福的家庭里,所有人都懂得控制音量好好说话。
3.别为打翻的牛奶哭泣。
西方有句谚语:
“不要为打翻的牛奶哭泣。”
大意就是,对于那些已经发生的事情,无论你如何着急、如何懊悔和抱怨,都不可能再挽回了。
因为愤怒只会模糊问题,吼叫只会伤害家人和孩子。
生活总少不了鸡零狗碎,我们也都有粗心大意、马虎犯错的时候。
当遇到这些小意外、小插曲时,一万句“都怪你”,抵不过一句“我陪你”。
摔碎了碗碟我们就一起收拾,走错了路就当是多看了一道风景。
家人之间,多一点包容和理解,少一些苛责和挑剔,才能和和美美,把日子越过越好。
4.不把好吃的饭菜摆孩子面前。
为人父母,哪怕自己舍不得吃穿,却要把最好的、最贵的都给孩子。
但一味地苛求自己、亏待自己,只会让我们变得更加焦虑、充满戾气,对家人和孩子更加不满。
爱孩子之前,别忘记先好好爱自己。
5.让手机退出餐桌。
有人说,爱就是一家人坐在一起吃很多很多顿饭。
热气腾腾的饭菜,欢声笑语的氛围,松弛愉快的闲聊,这就是一个家最幸福的模样。
吃饭冷清,餐桌没有烟火气,就是一个家庭不幸的开始。
因为餐桌上的温度,就是家的温度。
吃饭时记得关掉手机,和家人聊聊今天的趣事,关心关心孩子的生活,享受这最简单也最踏实的幸福。
6.闹铃响后,父母要同时起床。
人民日报曾指出,送孩子上学不是某一个人的责任,所以父母要同时起床。
其实不管是家务也好,教育也好,都需要父母共同分担。
爸爸不缺席,妈妈不焦虑,才是给孩子童年最好的滋养。
7.多坐在书桌前,而不是沙发上。
教育孩子就是如此,与其讲道理发脾气,不如以身示范做出样子。
孩子是看着父母的背影长大的。
你回到家第一件事,是躺在沙发上还是坐在书桌前,会影响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
一个热爱读书、充满书香的家庭,整体的氛围都是向上的,负能量自然也会少很多。
闭上嘴、抬起腿、翻开书,演示给孩子看,才是给孩子最好的托举。
8.做个蹲下来的父母。
若父母总是用高高在上的姿态压制孩子,用大人的权力和权威掌控孩子,只会将孩子越推越远,越养越叛逆。
别忘了,孩子和我们一样,也是独立的个体,也需要平等对待。
在孩子面前,再厉害的大人物,也只是爸爸和妈妈。
《孩子你慢慢来》中曾说:
“从父母的角度看孩子的世界,不难;难得的是父母会蹲下来,保持和孩子一样的高度看世界。
我们是一样的生命,我们彼此尊重,我们一起成长。”
尊重是爱孩子的基础,也是家庭教育的底色。
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蹲下身来,听听孩子的声音;做家庭决定时,问问孩子的意见。
要让孩子知道“我的想法和感受很重要”,亲子关系才会越来越好。
9.给妈妈固定的“自由时间”。
母亲是一个家庭的定海神针。
母亲若是整日焦躁不安、情绪不稳,那么家里就会充满了矛盾、怨气和争吵。
心理学家陈默曾说,
母亲的情绪越稳定,家庭越和谐,孩子心越安。
别让妈妈一个人承担所有,爸爸要尽力给妈妈一些“自由时间”,让妈妈可以歇下来喘口气。
让妈妈有机会发展家庭之外的生活,妈妈才能释放自己,调整好自己,成为一个情绪平和且松弛的妈妈。
9.一个家庭最可怕的,不是贫穷,而是内耗。
因为所有人都把精力用在了互相指责、互相伤害、互相埋怨上。
正如主持人蔡康永所说:
“人与人之间是有一个情感账户的,每次让对方开心,存款就多一点,每次让对方难过,存款就少一些。”
家庭成员之间亦是如此。
我们往这个账户里储存的争吵、埋怨、指责越多,情感消耗就越大也越快,那么账户迟早会透支,家也就散了。
我们往这个账户里储存的爱、尊重、体谅和宽容越多,获得的幸福和快乐也就越多,家也会越过越好。
一个和谐幸福的家庭,需要大家共同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