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到儿子班主任的电话,说儿子在班里打人了。听老师描述,感觉性质还蛮严重的,因此接过电话后就在考虑得怎么去进行教育这臭小子。
在我认为教育孩子是所有事情中最难的事情,虽然女儿已经十五岁,这么一路走过来应该是经验丰富的,但其实和所有经验不丰富的妈妈一样时刻担心着自己的儿子时刻将状况百出。
儿子天性好动、性格坚韧、主观意识强,喜欢玩的事情专注力极高、不爱表达、擅用武力解决问题。因此这几年中在儿子身后擦屁股的事情干得实在太多了!当然很多性格也许也是一种遗传,想起自己小时候也是动则武力,不知打过多少场架,也不知被母亲绑起来打过多少次,因此对儿子的表象也能作理解状。
其实在于现在的的教育学中,“好动、爱玩”已是中性词,关于被欺负了后是“打回去还是不打回去”连教育界的资深专家估计也会认为打回去不一定是错误的做法,上课时应该憋住尿不上厕所响应学校教学模式,还是遵循生理机能、、、、、、很多教育方式都值得探讨。
因为最近刚好看了“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一书,因此决定了不会一见到儿子就粗鲁的劈头盖脑的批评。甚至见到儿子时,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儿子的感受,想着他被小伙伴们围观指责的感受应该也是伤到了自尊心的。当然在常理中作为母亲绝对不能在孩子面前表露出同情心理。因为这么小的孩子会被误导让他认为他造成的结果并没有错误,因此并没有这么去做。当然理解认同可以放到所有问题解决之后的完善,因为男孩子的自尊心尤其需要被维护好。
接到儿子时看他一蹦一跳的已然已经把今天发生的事情忘之于脑后了。虽然放学时也没有得到老师的奖励,对他来说也许不快早已被兴趣班的快乐时光给替换掉了。甚至于问他今天发了什么事情时,他还需要挠头回忆。
“发生了什么事?同学的感受?老师的感受?你的感受?这件事带来了什么样的结果?在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在看书时间玩玩具是合适的时间还是不合适的时间?”等等问题便是看到他之前就设想好了的。接到儿子后在这些问题一个个抛出后,儿子同步作了解答,道理便在他的自己的叙说中都有了答案,因此也有了向同学道歉的视频。
很多时候作为家长我们总是沉迷于自己的大番言论教育中,殊不知,关键是要怎样去引导孩子自己去思考,并不是简单的告诉孩子不能做什么。所幸的是学习让我这个妈妈也在进步,因此知道我并不需要替儿子去思考。孩子需要自己思考,鼓励孩子主动思考问题,通过思考问题才能达成“我能解决问题”从而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是最为关键的。在遇到问题时“思考该如何做——思考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考虑自己行为的后果——体会他人的感受——关注自我感受”便是一个简单的解决问题的思维系统。
最近开始善用以下这些词和儿子对话“…是...不是…”“…和…或者(还是)…”“…一些…所有…”“…之前…之后…”“…现在…以后…”“…相同…不同…”“…合适的时间…不合适的时间…”“…如果…那么…”“…可能…或许…”“…为什么…因为…”“…公平…不公平…”用这些词对话并不是为了绕口令,而是在语言的情景里设定道理,让孩子学会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在4-5岁这个阶段,让孩子学会能够理解他人的感受,这是非常重要的。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对于表情已经能够区分感受,让孩子知道情绪的表象的各种表现。一个人能够除了感受自己的感受外还能感受到别人的感受便是换位思考的前提,这样的情商具备便是长大了后能否拥有良好的人际敏感度的先决。对于孩子来说如果能够感受到他人的感受那便也同步学会了谦让和让步。当然最不能忽略的是要孩子自己学会了解自己的情绪,平时生活中可以让孩子谈谈他的生气、开心、伤心、沮丧、骄傲的事情。也可以把感受情绪贯穿于讲故事、画画、玩玩具、看电视等各种游戏中去感受以上游戏场景中的各种人物的感受,孩子一旦能够体会情绪词的各种感受,那么就能体会到对方的需求。
现学现卖,对己只是读后感的实战应用而已!不确保小子不会再打架,只希望在每个错误中能够有进一步的认识,能学会自己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而避免武力冲突。做到“君子动口不动手”
愚论一番!在此再次向老师、同学致歉,儿子的问题便是我的问题“子不教父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