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曾国藩家书》有感
据传言说,在一个晚上,一少年在书房背着一篇只有300字的短文,一篇文章也不知道重复读了多少遍,可他就是背不下来。就在这时有个贼到少年家中,想要进行偷盗,那个贼一直潜伏在屋檐下,想着等他背完书熟睡之后再下手。可等了很长时间,听着少年把那篇文章读了一遍又一遍,还是背不下来。贼人听的自己都会背了,后来贼人实在听不下去了,等得自己都累了,非常生气,就跳出来指着少年说:“像你这种笨蛋还读什么书!都读了多少遍,我都会背了!”贼人说完,直接把那文章一字不差的流利的背诵了一遍便扬长而去。并对少年说:“我实在是听不下去了,你这么笨,还读什么书!别读了!”后来啊,这个愚笨的少年成为了晚清名臣之一,千古第一完人——曾国藩!
“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近代维新运动领袖梁启超曾经这样评价他。曾国藩,作为中国封建王朝的最后几位名臣之一,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上有着无限智慧,在治家,治政,治学,治军之道上有着极深的造诣。《曾国藩家书》虽为百年前的一封封家书,却给现在的我们传播着无数的真知良言,鼓舞着,引导着我们走向自己和国家的未来。现将几点感触总结如下:
静为首。静即自省,学会让自己浮躁的心平静下来。如今的社会本就喧嚣嘈杂,人们的内心难免受其影响,躁动不安。这样就很容易陷入一种困境,人们无法进入一个完美的状态去做一件事,或者在做一件事时,表面认真努力,其实心里非常浮躁,或急功近利,或心不在焉,也就是所谓的“假努力”和不自律的体现。而静能生智,这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显得至关重要,意味着我们拥有更强的工作效率与极强的自律性:同时也意味我们可以避免随波逐流,拥有自我的思想。
如何静?我觉得曾公提出的慎独是一味良方。何曰慎独?慎独则心安,就是指在独处中谨慎不苟,在闲居独处无人监督之时,更须谨慎从事,自觉遵守各种道德准则。这不仅培养我们的道德品质,更是促进我们自律,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而有了这些,我们做事效率将有较大提升,个人道德修养得以提升。
享受痛苦。苦难不是一种财富,苦难就是苦难。但当你能从苦难中悟出一些道道,提高了自己的精神境界之后,苦难是有意义的。可是这个过程是很难的,因为我们很少经历真正的苦难,现代社会给了我们太多保护。曾国藩早期带湘军是很不顺的,两次被逼得投水自杀,先后跟湖南官场,江西官场闹翻。更难过的是,以前的道光皇帝很赏识曾公,可是新皇帝咸丰就看他不顺眼,气得曾国藩在江西的时候撩挑子走人,回家丁忧。在这段丁忧时间里,曾国藩是很痛苦的,皇帝的刻薄,同僚们的看笑话,朋友如左宗棠的谩骂。他很痛苦,在家里也经常发脾气,跟家里人也处得不好。可是曾国藩,这位曾文正公不是一般人物。他深刻地反省了自己过去的所作所为,悟道了。再度出山就如鱼得水了,过去苦苦求之不得的东西也渐渐都有了。
面对困难,面对痛苦,保持一颗平常心,可以悲伤,可以苦闷,但不可消沉。收拾好自己,在痛苦中感悟,反思,学习,再出发,定会对自己未来的路有所帮助与提醒。想一想自己曾经害怕那么多事,到现在,我们不一样也挺过来了吗?
人需要求变。经历不一样,环境不一样,时代不一样,都需要调整自己寻求变化。多年前读这本书时感觉十分浅显,空洞,只读的到一些显而易见的道理,而如今的阅读,就感觉自己越来越读不懂了,因为自身会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看待一项事物,不再一成不变,所以,还是要丰富自己的知识,书,从来都是越读越厚的,道理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