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周濂一篇文章《正义与运气》,这篇文章以罗炼的故事展开论述。
罗炼,2008年24岁,五年前放弃高考,从湖南农村来到广东打工,先后做过保安、油漆工,跑过太阳能和房地产生意,这个爱好作文喜读庄子的年轻人一事无成。2008年9月14日中秋节,在家具厂做学徒的他在月饼盒里留下一张手写字条后,悄然出走,从此下落不明。
那张字条是这样的:“终生役役而不见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所向,讳穷不免,求通不得,无以树业,无以养亲,不亦悲乎!人谓之不死,奚益!” 这是一个怀才不遇的年轻人在绝望之中写下的绝笔,相信大多数中文系本科生一辈子也写不出这样的字句。如果没有这段话,罗炼的故事也不会出现在都市晚报的社会新闻。如果现行的社会体制能够为其提供上升的通道,他就不至于奋斗无门,不知所踪。
周濂在文章中说,罗炼的悲剧不在于社会欠他一个成功,而在于社会亏欠他一个获得成功的社会环境和条件。他也许会成为一个文字工作者或者中学语文老师。
可是,我却不赞同周濂的观点。因为不公平是生活的常态,在任何一个领域,总有一些人比另一些人表现更好,费力更少。我们既无法让这个社会公平,也找不到一个永远公平的地方。社会没有能力也不可能为每一个人规划一条通往成功的康庄大道,我们只能靠自己改变自己的状况。学会如何面对不公平比学会如何评价不公平更重要。
罗炼的故事本可以不成为悲剧。
要么接纳自己的生活,平平淡淡地过日子。既然对文字有热情,那么就在工作之外找到自己的拓展,找到一些可能性。或者在工作之余拓展出一些自己的兴趣,让自己乐在其中。
要么找到突破口改变自己。李欣频有一段很有深意的话:
你要在眼前不喜欢的事上找到乐趣,先接受你眼前的命运,然后从这个命运中有创意地看到出口,从既有命运里实现自己的梦想,这才是自己命运的主人,而不是把自己的身不由己、怀才不遇,推到别人身上或环境因素上。
前几天看《我是演说家》节目,有一个参赛者马慧娟,她是一个只有初中文化,终日忙于种地、打工的宁夏回族妇女,6年来在田间炕头坚持用手机写了四十多万字的随笔和散文,记录了像她一样的西北回族女人的酸甜苦辣。如今,她已在《黄河文学》《朔方》等文学刊物上发表散文20余篇,成为当地有名的草根作家。马慧娟说,我感谢网络,给了我与外界接触的平台,我感谢文字,让我的人生变得精彩。因为她参加了《我是演说家》,她计划要出版的书也提前出版了。
对于有能力和愿意努力的人,机会要多很多。马慧娟就是一个善于给自己找机会的人,她有一个梦想,想有一天能自由地行走,希望有一天能通过写作走出这片黄土地。我相信马慧娟能够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