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和我三年级的孩子一起学习课文《一块奶酪》。
因为是一篇略读课文,所以我就放手让学生们自己去读。我从表层理解、深层理解和评价性理解三个方面设计了三个有梯度的问题:1、掉在地上的奶酪渣最后被谁吃掉了?2、你喜不喜欢文中的蚂蚁队长?3、理由是什么?其实,我的第一个问题只要读懂文章表面的意思,找到文章中的句子(蚂蚁队长命令年龄最小的一只蚂蚁)就可以找到答案,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应该没有任何问题。第二个问题需要学生读书之后,对主要角色蚂蚁队长的做法做出自我判断(当然可以有喜欢或者不喜欢不同的观点);第三个问题需要学生结合文章内容说出自己的评价依据。
课堂伊始我给了学生充分的默读时间,这时候我发现个别学生读书的状态不对头。这时候,我突发奇想何不利用这节课来调查一下孩子们真正的阅读能力呢?我打破以往直接提问的常规模式。首先,我让每个学生在自己的练习本上完成第一个问题的答案,每个同学都要实事求是,不准偷看他人的。 当我巡视完全班的时候,我发现:相德硕、赵国瑞2人本子上是空白的,王洺洋同学的答案竟然是:蚂蚁队长。说实话当我看到这个结果时一股怒火一涌而上,但短暂的冷静之后,我想为什么这三个孩子这么浅显的问题竟然找不到答案呢!我和颜悦色地走到赵国瑞面前,轻轻问到“国瑞,奶酪渣最后被谁吃了?”他紧张的头上都出汗了,紧绷嘴唇没有回答。我亲切地说:“没事!你把这篇文章从头到尾读了一遍吗?”“读了,可是我没读明白。”“哦,没有关系,你的诚实让老师很感动!”当我走到相德硕身边时,他也告诉我读文章了,也是没读明白。当我让王洺洋把自己的答案读出来时,全班同学吃惊地说“啊?”。我明白发出“啊”的同学都读明白了。我继续追问到:“洺洋,出错没有关系,你能告诉我你是从课文中哪里找到这个答案的吗?”“我。。。。。我。。。我没把课文读完。”
紧接着,我进行了后两个问题的调查,结果是:张雨桐、李梓萱、满俊汐、蒋一甲、胡嘉然、焦嘉烁、董基厚、轩兴玺、王少睿、宋兴民、李亚玄、杨银戈、柳静璇、任夏滢、张海正(15人)观点是喜欢,但具体喜欢的原因有的说不清楚,有的只是从“让年龄最小的一只蚂蚁吃了”这个角度进行说明。但是马宗雨、贾易萱、黄付鑫、刘航凯、沙浩宇等这些同学却从关心弱小、懂得谦让、能拒绝诱惑、有威严、以身作则、严于律己等方面多元化的去评价蚂蚁队长。
当三个问题的调查结果全面揭晓以后,我发现浅层理解5%不达标,深层理解27%不达标,三个问题约68%能达标。面对这一现实,我语重心长地说:“同学们,一年级开始我就是你们的语文老师,但像今天这样的调查我的确晚了三年,你们所有不达标的同学,责任真的在我!因为很多能力的培养是张老师的忽视,所以我想真诚的向大家说句‘对不起’!孩子们,请原谅你们的语文老师!”我给孩子们郑重鞠了一躬,教室里骤然想起了热烈的掌声,但这掌声令我汗颜。
最后,我针对三个层次的理解分别进行了专题的方法传授。第一层表面理解要做到把文章从头读到尾认真读一遍,并能边读边想每一句、每一段的大致意思,并把相关的问题答案标画出来;第二层深层理解不达标的同学在平时要加强阅读,在阅读时要学会积累词句,不懂的试着理解一下并能试着运用;第三层评价性理解的问题,需要把相关描写的细节比如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句子好好读一读,多思考一下,从中发现人物的特点、品质。
这是一节普通却又非同寻常的语文课,它引起了我更多深入地思考: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到底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我相信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备注:
3名同学实际情况:成绩一直不理想,不爱读书,学习态度不端正,比较懒。(措施:每天阅读文章2篇,读完后用自己的话说说文章的大意。)
15名同学实际情况:上课参与度不高,举手、发言不积极,创新思维有待提高。(措施:加大阅读量,学会积累,每天摘抄好词好句,鼓励大胆表达,上课给予更多发言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