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了6天5个小时的时间读完了《被讨厌的勇气》,在此之前一直以为只有弗洛伊德心理学,没想到阿德勒心理学其实更适合现代社会。
弗洛伊德心理学:认为我们现在的样子行为都是受过去所影响,包括出身、环境、父母的教育等等,倾向于原因论,是因为之前经历了什么,所以导致你现在是什么样子。
书里的一个例子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一个女孩患有脸红恐惧症,因此不敢对自己喜欢的男生表白,于是就去咨询哲学家,问,怎么才能治好脸红恐惧症?治好以后她想表白那位男生,结果哲学家刚开始也没反对,最后她确实治好了,但是她还是没有勇气表白。她之所以没有表白就是因为她有脸红恐惧症,这个就是原因论,但其实根本不成立。那为什么治好了还不敢呢,是因为没有勇气面对现实,可能害怕被拒,所以给自己找了脸红恐惧症的理由,让自己的心理得到安慰。
看书的过程中,觉得这位哲人的话非常犀利,而且这种对话的方式把自己都快拉入对话现场了,好几次自己也想反驳那位哲学家,觉得他是虚无主义者,说的根本不贴近现实,但是最后自己被打败了,是因为没看完整本书,对哲学家所倡导的思想有些片面理解。
总结这本书核心的观点:一切烦恼都来源于人际关系。
如何面对呢,个体心理学给你答案:
✍自我接纳+他者依赖+他者贡献
✴️自我接纳:最重要是学会面对真实的自我。如何做到自我接纳,重要的是学会课题分离,把自己的课题与别人的课题分开。这里要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你愿意为对方做什么,就不要祈求对方给你什么回报。你愿意做什么是你的课题,对方给不给你回报是对方的课题,如果把两个课题混为一谈,你会很容易陷入焦虑,觉得自己为啥付出了,没收获同样的感情等等。所以一定要学会课题分离,不要强求别人做什么,从自己出发。
✴️他者依赖:把他人看作是伙伴的关系。同一件事如果你把别人看作敌人,你可能会非常反感,但如果是伙伴,就可能不会很生气。
✴️他者贡献:这个贡献不是让你自我牺牲,过度的适应社会风气。而是要让你自己体会到你对别人是有用的。对于这一点我的理解是,我们在一个单位干活做事,不能经常想着讨好别人,你如果经常讨好别人,别人对你不好你又觉得不公平,自己又很自卑。所以我们可以做的是认真做事,每天思考自己的课题,怎么能把事情做好,这样才能体会自我价值,你做的事多了,别人自然而然会觉得你对他们有价值。
这本书给自己的触动还是挺大的:
✅原来自己在生活中竟然给自己找了这么多借口,我们每个人都要学会处理自己的课题,不要试图去踏入对方的课题;
大学的我从来没有因为人际关系苦恼过,我当时是在一个非常幸福的宿舍,大家都特别好,我们也被评为导员眼里的优秀宿舍,然而一切都回不去了,现在我们几个在四个城市,但是在群里依然聊的特别嗨。
但是,最近的我也因为一些人际关系有些郁闷,我们三个同门,其中有个同门真的好过分,每次我在导师跟前汇报的多,或者我干的多了,从导师那出来她就不理我,我和她说话她爱答不理,然后她对我说,我太卷人家了,哎,我也很郁闷,那我应该咋做,止步不前吗?我每次特害怕老师让我们汇报啥,我都不敢汇报,然后每次都尽量说自己啥也没干,没写,哎。
几乎每次都这么对我,之前是因为过节给老师送礼,我从家里带了特产,没有和他们一起去买,她就说我咋不告诉她,然后莫名奇妙不理我,我也很郁闷。(这个同门是我舍友)
所以我最终选择了躲,我尽量不和她一起碰面,一起说话。
✅我们要有勇气面对困难,要想方设法去面对,而不是逃避,找借口;比如:一个人可能内心特别自卑(书里说有自卑是好事),但一定不要转化为自卑情结,进而又成为优越情节。本来自卑,然后又想着不面对自己的缺点,从另外一方面来证实自己,很多人就想的我赚的钱多一点,这样就能证明我厉害了,但其实还是自卑的表现。真正幸福的人是不需要表现的。
✅我们人的一生不是一条线,而是多个点延续所成的。人生最大的谎言就是“不活在此刻”,总是畅想。一个例子很好的证明这一点,本来你要出门去旅游,打算去某一个很远的目的地,那你从出门那一刻,路上遇到的风景可以都称为旅游,并不是说只有到达目的地才算旅游,有时候沿途的风景比终点的要美的多。用在生活中就是做好眼前的事,至于结果怎么样不要太在乎,机会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我们就体会当下的心流就好。
我爱你,与你无关;
你背叛我,是你的事,与我无关;
我被背叛,是否反思、是否挽回、是否放下是我的事,与你无关。
❗️最后还是想说一点,这本书绝不是告诉你你要有多累多累,而是要有勇气面对,遇到不喜欢的人不要说别人缺点,她的缺点导致什么结果是她自己的课题,与你无关,但是要不要和她相处是你的课题,你可以鼓足勇气断掉这段关系。
❤️❤️人生的意义是由你自己赋予的,我们要把灯光打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