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终有尽头,只怨时光太短,一直都说来日方长,可来日并没有方长,生老病死是人间常态,但是真到这么一天,所有的理智都抵不过朝夕相处的点点滴滴。亲人的离世是我一生也学不会的必修课,奶奶出远门了,远到我再也见不到了,再叫奶奶无人应,今后人间少了一个温暖的怀抱,归家时少了那份熟悉的问候......
今年的清明,正好是奶奶离开我的月“七”,那温暖而熟悉的身影似乎在这一刻变得更加鲜明。相对于姥爷姥姥爷爷,奶奶陪伴我们的时间最长,岁月在她脸上刻下深深浅浅的皱纹,却也为她积攒了无数珍贵的回忆。从动荡岁月到如今的和平年代,奶奶用她独有的方式,见证并参与了时代的变迁,她也用无私的付出诠释了母性的光辉。
我小时候记忆中的奶奶留着齐耳短发,穿着蓝布斜襟,脸颊两边的头发一丝不苟的别在耳后,两侧都用小黑卡子固定着,这也是奶奶几十年如一日不变的发型,后来在她六十岁后吧,剪了利落的短发,依旧是美的,奶奶身材高挑、眉清目秀,有大家闺秀的范儿,奶奶腰板很直,无论是穿洗得发白的蓝布大襟,还是穿正红的中式唐装,都很板正,我最喜欢奶奶那双手了,又细又长,指节分明,指尖圆润,指甲总是修剪的干净利落,握着她的手,温柔有力量,任凭岁月的磨砺,即便长了老年斑,也还是纤细修长的。离开我的这一年,她94岁,她眼不花耳不聋,身子骨一直硬朗的很,真正卧床不清醒也就仅有五六天的时间,正是因为她身体一直都是那么的好,每次出门上班总是送到门口嘱咐开车慢点,在她突然离开后,我才更加意难平。
奶奶是我们这个大家庭里最重要的成员。她的一生,平凡而又伟大,她在漫长岁月里默默无私地奉献,用点滴行动完美诠释了母性那如暖阳般耀眼且温暖的光辉。从受穷挨饿到丰衣足食再到安享晚年,生活的琐碎中,她倾其所有,让母性的光芒照亮了子女们前行的路。子女们也都是非常孝敬奶奶,尤其在奶奶生病期间,我爸和我姑姑们争抢着照顾奶奶的场景,将永远铭刻在我的心中:姑姑们轮流为奶奶翻身、小心翼翼地用棉签蘸水湿润奶奶干裂的嘴唇,日夜守护在奶奶身边;还有我哥几天几夜衣不解带地陪在奶奶身边,我那小侄子,奶奶的重孙子,一直念叨着给老奶奶留着好吃的蛋糕等她出院回家吃...一家人用不同的方式表达着对奶奶深沉的爱。它不仅是一份亲情的见证,更是一次家风的传承,它让我们懂得了感恩,儿女们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奶奶的教诲,这些举动并非一时兴起,而是源自家庭长久以来尊老爱幼的良好家风熏陶,好家风在日常生活中得以传承,相信这种优良家风会在岁月的长河中不断延续,感染我们晚辈一代又一代的人 。
奶奶是个慈祥有爱的老人。她一生操劳,在没有馒头吃的年代里,她和爷爷一起拉扯父辈兄妹六人长大,我就觉得她很伟大很伟大了,爷爷当村干部多年,常常顾不上家,奶奶跟着吃苦受累不说,有个时期还挨过批斗,吃过树皮、野菜,下地挣过工分,晚年伺候患脑血栓的爷爷长达13年,任劳任怨,从不向儿女们叫苦叫累,她艰苦朴素,虽然现在日子都很好了,可她一直是勤俭节约过的,一块抹布,一碗剩饭,她都不舍得扔掉,节俭惯了,以至于她洗手时,水流开的很小,用过的水会接在盆里冲马桶用;布拖把烂了,她自己用旧布条绑了又绑……
奶奶是个接受新事物、赶潮流的奶奶。她生活自理,自己做饭,还能在院子里种些菜。奶奶不识字但她会自己拨打电话号码,一接电话还准能听出哪个晚辈的声音来,我们能活动在她的心里,这种感觉是美好的。对新兴事物接受广泛,会用小度、会视频,会唱戏机、会家用电器做饭,唯独不习惯住楼房,天暖和后,奶奶执意住在离县城不远的村子,喜欢每天坐在门口跟奶奶们唠家常,喜欢散步,天暖和时每天跑到村子里的广场上玩,天冷后爸妈接她到城里住,她会觉得整天在楼上没精神,可是,即便能生活自理,她的孩子们还是不放心,每天都有儿女轮流回去陪她,可她总是说着“你们忙就不用来,放心吧,我又没啥事……”可我爸他们总是不放心奶奶,坚持轮流陪奶奶,在老家的大炕上,爸爸睡觉踢了被子,奶奶还会给他塞好被子,听我爸说这些时,我觉得这是何等的幸福啊,60多岁的人了,还有老妈给塞被子。她总是不愿意麻烦子女们,在病重的最后时期,我妈给她变着花样的做饭吃,她还总是说“我和你们吃一样的就行啊,太麻烦了,不用单独给我做啊……”
奶奶是个招小孩子们爱的老人。我们家的小孩子们,都喜欢和老奶奶玩,孩子们一会要玩水,一会要打枣,奶奶都很乐意地找铲子、找水桶、找竹竿,孩子们再怎么折腾,奶奶也不烦,跟着跑来跑去,我训他们不好好吃饭,奶奶还护着,奶奶还总是拿出一堆吃的,问吃这个吗吃那个吗?对小孩子们,那真是宠溺般的爱啊,临走前还总是硬塞到手里一些吃的让带着,即便一些很平常的东西,比如她自己醉的枣啊,自己种的丝瓜啊啥的,老人家觉得如果我们不带着的话,她会很失落,所以每次不管是让我带着什么,我都不会辜负她一片心,满心欢喜地都带着。奶奶每次都是送我到车里,看着我们走出好远她才回家。
奶奶是个可爱的“老小孩”。我们从小孩到三十多岁,三十几年她也在慢慢变老,最近几年的她就像回到了童年,如小孩般。每次回老家看奶奶,陪奶奶吃饭,奶奶一直乐呵呵的忙活,一个劲的让我多吃,吃的越多她越高兴;去年给奶奶买了一件唐装,准备让她过生日的时候穿,虽然在我看来不贵的一身衣服,奶奶嘴里却一直念叨着:这么贵,又花钱又花钱……我让奶奶试穿,她像个孩子似的,转过去让我看合适不合适,不停地说着这颜色好啊,当我给她抚平弄乱的头发时,瞬间觉得她的头发变白了好多,我帮她扣了扣松了的耳环,我埋冤她:“奶奶,你自己摸着点,耳环松了,再不扣紧就掉了”,她说:“不等掉了,你们就发现了,就给俺扣紧了”,说这话的时候真的像个老小孩似的……
我是奶奶唯一的孙女,奶奶对我的爱,自然是宠溺般的疼爱,记得我小时候,奶奶不会骑车子,用自行车推着我送我去育哄班,有一次我不愿意去,我爸在后面训我,我哭着爬上了自行车后架,奶奶一手扶着我,一手推着车子,一路小跑着送到学校;还有一次我和小伙伴在家门口因为一块糖争得面红耳赤,奶奶领着我回家后在大衣柜里变戏法似的拿出一大把糖给我吃,告诉我是因为我有虫牙不让我多吃糖,奶奶给藏着呢,可也不能一下子吃完哦……还记得小时候,夏夜的月光洒在老家的院子里,我和哥哥躺在凉席上,那时候也没有手机等电子产品,只有奶奶摇着蒲扇,驱赶着蚊虫,为我们讲着古老的故事,竹椅吱呀作响,伴随着奶奶轻柔的声音,我看着黑黑的天,仿佛置身于一个奇妙的世界,奶奶的故事里,有善良的仙女、有勇敢的英雄,还有一些不知名的神话故事,我听得入迷,不知不觉进入了梦乡,睡梦中,奶奶的蒲扇依然轻轻摇晃,带来阵阵清凉。那些有奶奶陪伴的夏夜,是我童年美好的回忆。长大后,我很少再有机会回到那个小院,可每到夏夜,我都会想起奶奶的蒲扇,想起她温柔的笑容,月光依旧,只是奶奶的身影,只能在回忆中找寻,但奶奶给予我的爱,如同那皎洁的月光,照亮了我生命的每一个角落,从未黯淡 。
奶奶最终还是离开了我。整理她的遗物时,我在她的针线盒里发现了一个顶针,上面还残留着奶奶用了多年的划痕,那一刻,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我要好好收藏奶奶的这枚银色顶针,因为以前奶奶看我缝扣子,总是责怪我说“这闺女,咋不会用顶针啊,不手疼吗”,我说没事,她总是带着爱意地“笑话”我不会做针线活,劝我买个顶针要学会用起来,慈祥的脸上挂着和煦的笑容,暖人心扉,我终于明白,奶奶的爱从未改变,它会一直都在,藏在每一针每一线里。我想告诉奶奶,她的每一句叮咛我都铭记于心,我会带着她的期望,继续前行,让生活更加充实有意义。
写到这里,泪水再次止不住了,闺女跑过来问我怎么了,我说我没有奶奶了,闺女说“我知道你很想她,要是我能让老姥娘回来就好了”。此刻,春风轻拂,桃花盛开,仿佛是奶奶以另一种形式回到了我的身边,告诉我她一切安好,无需挂念。尽管泪水模糊了双眼,但我知道,这份深深的怀念并非伤感,而是对那份深深的情感和无法割舍的亲情的最好寄托。
让我们在清明时节,除了祭奠逝去的亲人,也要学会珍惜身边的人。用心去爱,用情去感受,生命才会因这份爱而更加丰盈。生活就是一场旅程,而爱是我们永远的指南。愿我们都能在这条旅途中,带着对亲人的思念,勇敢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