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段时间,我经常听到:
“我还不想去学校”
“我还不想上班”
“让我在家里睡几天懒觉吧”
“下一个假期还有多久”
……
现在,该上班的上班,该上学的上学,各奔东西,每一条线彼此之间过了交集以后就貌似永远平行。
假期是一个可持续放松的短期待机状态,一旦切换到工作状态,就会出现比较剧烈的不适感,这是正常现象。
“家”是我们的舒适圈,但任何舒适圈都没有永久性,因为人总是潜意识地遵从这种忙碌与放松交替的生活规律。假期的“余额”花得很快,工作期的每一分“利息”都赚得不容易。
我们迟早要跳出舒适圈,人过得太舒服就会出问题。
每次当你注意到自己在负面思考的时候,要能够“断”。断的能力在于“观”,如果你可以观察到自己的负面思考,你就已经成功一半了。如果能不理会自己的负面思考,还是乐观、正面地去处理事情,这样的人就能成功地断去让他不幸福的思考模式。
—— 张德芬
时间就是这样,翻脸比翻书还快。
在倒计时10天之前我还愚蠢地把2月份当小月30天来算,在倒计时3天的时候,我还没开始整理行李,直到前一天晚上在码完字以后才收拾行李,我发觉自己已经表现出轻微的“厌学”症状了。离开家的那一天早上,我没有磨蹭太久,吃完早饭就拉着行李箱走了,也不是特别难受。只是在长途汽车堵车的时候,车内闷热得乱七八糟的想法都来了:
“要是能多待两天也好”、“想每天早上都散步”、“下学期的安排真是压力山大”、“我的自由要被大幅度剥削了”、“又要跑30次的咕咚了”……这些让我很压抑。
但是,一转念: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要工作?
不管是不是自愿的,也许都离不开共同的目标:未来的发展。
如果不是为了未来,我们还会这样忍受“归去来”的心塞吗?
所以,上学、上班,都是我们要向前看的事,切断负能量的脑电波,别给自己“添堵”。
小编在这里为能果决地跳出舒适圈的你点赞,因为你敢于承担你自己的责任!
有一段对话值得深味:
A:你还把课本拿去?拿去你也不会看……
B:万一有用,万一我想看……
不怕一万,就怕万一,我们很多人都这么想。但是我们的“万一”,有多少比重是出于心理安慰?有多少是出于真正的内心需求?
因为“万一”,你可能会不断买新东西,“万一涨价了”、“万一没有……”。
可能你身边的杂物越来越多,都是“舍不得”、“好可惜”、“总有一天会用到”。
你可能想把屋子收拾干净却迟迟没有行动,因为收拾“很麻烦”、“费时间”。
……
我们很容易被外界干扰,去做许多会让我们追悔莫及的事。像我们的注意力很可能会随着链接越跳越深,都不知道自己干了些什么,或者被功利性事物一点点分散等等。
要是杂念太多,做事都会变得“婆婆妈妈”。
山下英子创造了一套“断舍离”整理术,它能通过家居整理改善心灵环境,把重点从关注物品转移到关注自我——我需不需要。
断=断绝不需要的东西,
舍=舍弃多余的废物,
离=脱离对物品的执着。
“断舍离”给我们打了一个问号:
跳出舒适圈的我们该怎么好好整理自己?
欢迎把你的思考发送到微信公众号“青年思塾”的后台,期待让耳朵怀孕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