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在中国:海外华文作家散文精选》的策划和征稿,始于两年前。当时有两百多位海外作者参加,筛选过后留下了四十余位作者的五十篇文章。出版的过程中有些周折,不过总的来说还算顺利。前几天封面设计、腰封陆续敲定,紧接着大样就送来了,我自然要转给诸位作者校阅。
赵淑侠、赵淑敏二位大姐是海外华文文坛宿将了,她们的文字,从来是不用愁没有人要的。征稿一开始,就把稿子送来,全为支持我。而这些稿子,首发在《世界日报》副刊,后来曾经结集有繁体字版本,也就是说,这些都不是新稿了。在一次次刊发、转载、出版、再版的过程当中,她们肯定看过不止一次,改过不止一次。她们姐妹的散文稿,仅是经过我的手,就改过不下四、五遍了。我以为这一次的大样,她们可能都不会看——实际上,我希望她们不要再看,因为她们都已届八十高龄,身体都不好,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尤其是淑敏二姐,去年做了眼睛手术以后,一直没有恢复过来,她看东西是十分吃力的。
——然而,最后我收到的是二姐手写,再请人扫描给我的校正单。
为了名为了利吗?绝对不是。她们早就已经功成名就了。对自己文字每一次亮相,她们依然慎重,将每一次都当作是头一回,只是因为已经习惯了要认真。如任何一位好作家一样,她们对自己的文字有洁癖:相近的段落里不允许出现重复字词;副词助动词尽量少用;代词一定要逻辑清楚……至于遣词造句一定要准确,那就不用说了。要说“功力”驾驭文字的确是有“功力”一说,而这种“功力”,绝不仅仅只是天赋,或者爱好,或者知识积累或者坚持天天写,更是态度,一种一定要写好的执拗的态度。
突然想起十年前一位编辑小友对我说过的话:“江老师,不能不耐烦啊,白纸黑字印出来就改不了啊!” ——当时,我并不大明白她这句劝说的用心之重。后来越来越明白,自己写出来的文字,从来没有真正的,最后的“完成”之说。赵家姐妹的态度,不仅值得金培,更要引以为鉴,好好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