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的《朗读者》,我只看了刘震云那段。印象很深。主持人董卿与我有同感。
她在本期节目的片头这么说——
不过,有同感的原因可能不一样。
我猜董卿记忆深的主要原因是:刘震云讲到自己上大学时,请女朋友吃西餐,吃完了,向女朋友坦率承认:我没钱……董卿哈哈笑着接话道:“你怎么好意思呢?”
我对这节目印象挺深,主要是因为刘震云爆出这么一句——
“嘘寒问暖的话,基本上都是废话。”
这是一句大实话。
这是一句有胆识的大实话。
当时,我的内心被击中了。因为我也是这么认为的。
紧接着,刘震云又说了几句,可以看成是对刚才那句话的注脚——
“父母把孩子送到学校门口,交代的话一定是:好好学习、尊敬老师、在课堂的时候多提问——这些话全是废话。其实家长说这些话的时候,非常地自私。他是说我该说的,都说了。剩下的都是你的事了,我是没责任了。”
“我觉得夫妻关系和谐稳定最大的决定性的因素是:不啰嗦。”
只有颇具胆识的思想者,才能说出这样的真话吧。
我赞同这句话,但估计有很多人与我意见相左。董卿的反应,可以代表一般人的看法↓
平心而论,董卿的话,也并非没有道理。亲友之间,爱人之间,有时是得说些废话。连寒暄都没有了,那不成了陌生人了吗?
问题是:除了说寒暄话,就不能说些别的了,情谊的存在还有多大意义和意思?只剩寒暄话和套话的人际关系,究竟有多大存在价值?
两个人说话,是精神层面和思想层面的交流。
当大众的物质水平普遍很低时,能有温饱,就满足了。当大众的精神/思想普遍贫乏时,嘘寒问暖,就满足了。
我们不能停滞于嘘寒问暖式的交流,正如我们不能停留于,温饱状态的生存一样。
诸多国人固步自封于类似嘘寒问暖式的交流观念,另外一个根由,我认为是道德感。
嘘寒问暖错了吗?那是关心你呀!那是对你好啊!—— 一切都拿道德来说事儿,这其实也是最鲜明的中国特色之一。
道德,亦即:善——只是真、善、美这三大衡量事物价值的标尺中的一把。
有道德的人或言行,不一定美,甚至违背了美。君不见,这世上有多少人怀着善良的心,却在做着愚丑而不自知的事。
有道德的人或言行,也不一定真,甚至违背了真。君不见,多少老好人,在应该说出真相和真话的情势下,却选择了明哲保身、乖乖闭嘴。
道德模范不一定是真理斗士,有时,两者甚至是敌人。
更别说,有太多人不过是在披着道德的外衣,做着些不对不错、不好不坏的事,说着些不痛不痒、可有可无的话罢了。
只有我这样的耽奇好新者,才反感嘘寒问暖式的套话吗?当然不是。
平时出门,如果我和家门口的阿姨大妈们,打了个照面,是有可能互道一句——“吃罢了吗?”或“去哪儿呀?”等,以示问候。
然而,有好几次,我骑着车,眼看着离那些阿姨大妈们越来越近,且准备好寒暄时,她们却把脸盘儿轻轻别过去或把头世故地低下去了。什么意思?——不是不得已的话,就连家门口最普通的阿姨大妈,都不喜欢和你扯些已经被重复了成千上万遍的老话呀!
“嘘寒问暖的话,基本上都是废话。”除了这一句,刘震云还曾出语惊人——
“世上有用的话,一天不超过十句。”
请先别急着反对。
我们遭遇异见时,最好能遵循一个准则——“依义不依语”。换言之,我们审视一个人的观点时,千万不能只看到语言的表面意思。
懂得探知一个观点的深意,我们的思想才能渐渐走出狭窄之境。
“世上有用的话,一天不超过十句。”
我认为,刘震云通过这句话,是想表达:这世上的废话,实在太多太多了。与一句能顶一万句的那种钻石般的话比起来,这世上的煤渣儿似的废话,显得尤其泛滥。
假如你想用双手,紧紧攥住刘震云的衣领,边狂晃他边大声质问——“到底什么话才tmd不是废话?”
我想,刘震云会用四个字,温柔地回答你——“动人的话。”
倘若你追问——“什么话是动人的话?”
刘震云肯定会这样回答——
“这世上真正动人的话,主要有三种:知心的话、不同的话、质朴的话。”
“一句顶一万句。”
“夫妻关系和谐稳定的最大决定性因素是:不啰嗦。”
“世上有用的话,一天不超过十句。”
“嘘寒问暖的话,基本上都是废话。”
与其说,这些话只是让人一笑置之的牢骚或矫情之语,不如说它们是一次次来自精神瘠土与思想荒漠的勇猛呐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