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看到国外的一个视频:第一组镜头是一个又一个可爱活泼、笑容灿烂的婴儿,黄皮肤、黑皮肤、白皮肤┅┉不分国界、不分种族;转瞬间,镜头切换到了婴儿的家庭和父母身上,政治家、社会精英、工薪阶层、底层贫民┅┉让人泪目的是第三组青少年的镜头:政治家的子女在豪华气派的餐桌前读报、社会精英的子女在名校展示自我、工薪阶层的子女在努力读书、而底层贫民的子女在破烂不堪的环境中寻求生存┅┉
也许有人会就此得出一个结论:阶层很难突破,寒门再难出贵子。
深以为然。
然而今天想要探讨的是:在当今中国,中产阶级已然成为城市主流,他们的孩子同样接受着九年义务教育,可显而易见的是,这些孩子的未来并不尽相同。那么,根本原因是什么?
故事1:
小林的妈妈一谈到儿子就皱起了眉头:儿子爱玩游戏、脾气不好,更不爱学习。
然而,让她最犯难的,并不是孩子。
儿子的这些毛病,跟小林的爸爸有很大关系。 小林的爸爸在事业上小有成就,辛苦工作一天,回到家一屁股坐到沙发上就开始摆弄手机,家人跟他说几句话,着急;小林小时候让爸爸陪他玩,没两下爸爸也会急躁起来;小林跟他意见相左,武力决定结果。久而久之,小林不仅黏上了手机,脾气也变得暴躁了。
小林的妈妈看过不少育儿书籍,也参加过家庭教育课程,曾经试图做一些改变,但是爸爸难配合,收效甚微。她也曾几次三番的建议爸爸参与学习,但爸爸老大不高兴:“我爸妈就是这么把我养大的,我不是也活得好好的嘛!”,一句话就把小林妈妈堵了回来。随着孩子年龄增长,问题越来越多,更加难以管教了。
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孩子。不学习、不求改变的父母,终究会在时代变迁中留下种种遗憾。据权威调查显示,80%左右的家庭不懂或者不完全懂如何正确的教育孩子,有的甚至采用惩罚、体罚等方式作为主要教育手段,使亲子冲突日益激化。而最可怕的,不是犯错,而是错误已然产生的时候,依然冥顽不化,不求改变。
这一类教育习惯,我们称之为“冥顽不化型”。
任尔东西南北风,我是啥样还啥样!
他们的口头语:“我爸妈就是这么把我养大的,我不是也活得好好的嘛!”
故事2:
在刘洋(化名)的眼里,儿子既是宝贝又是烫手的山芋。疼爱的时候,各种满足;来火的时候,拳脚相加。
才上二年级的儿子不仅学习不上心,成绩垫底,还学会了偷偷用刘洋的手机购买游戏道具,动辄好几百元,事后居然会把消费痕迹消掉。
刘洋说,这都是自己造成的。儿子是年轻不懂事的时候跟女朋友未婚先孕得来的,因为经济条件太差,女朋友生下孩子后就销声匿迹了。孩子从小送回偏远农村由奶奶抚养长大。
刘洋年轻的时候就是因为既忍受不了父亲的简单粗暴和拳脚相加,也忍受不了母亲的惜财如命和絮絮叨叨,未成年就自己跑出来打工的。借着吃苦耐劳和好时机,几年光景,刘洋在外站稳了脚跟,买了房之后,他把儿子和母亲从老家接了出来。
住在一起,矛盾才凸显出来,未曾长期相处过的父子不仅没有过多交流,动辄还剑拔弩张,打孩子简直就是家常便饭;老母亲的行为也常常让刘洋看不顺眼,自己小时候被母亲絮絮叨叨的场景再次浮现在眼前,一石激起千层浪,他甚至向母亲挥起了拳头┅┉
故事讲到这里,很多朋友已经看出来原生家庭对刘洋的影响延续到了下一代的身上。刘洋也意识到了这些问题。交谈中,刘洋一大部分时间在悔过,另一半时间在描述孩子的种种不是。但是当我们提及改善方案的时候,刘洋一直在追问我,有什么课程可以让孩子来学习,并一再表明自己太忙,没有时间参加父母学堂。
此后,再无联系。
父母是孩子的原件,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份土壤。原件错了,复印件怎么可能对?土壤不够丰盈,种子如何才能发芽并茁壮长大?我们身边,有多少人,明明知道亲子关系的问题出在家长的教育习惯上,却不愿意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做出改变和调整,而把希望寄托在学校、培训机构的老师身上?
这一类教育习惯,我们称之为“心存侥幸型”。
一切都是我的错,孩子学了才会好!
他们的口头语:“我想给孩子找个好老师,孩子好好学习就能行。”
故事3:
艳青(化名)有一对双胞胎儿子,上小学三年级。第一次见艳青时,她抱怨说孩子们真难管,一点都不爱学习,总是要人盯着,成绩差到了极点,考试成绩三科加起来还不够80分,还常常被老师投诉上课睡觉。
跟艳青聊天,能感受到她内心的负能量以及对负能量的挣扎。“我没有办法啊”、“说了他们都不听”、“我管不了他们”、“我家公家婆骂我带不好儿子”、“我都不会鼓励孩子”、“我该怎么办?”、“孩子能变好吗?”┅┉
艳青早已认识到了自己的问题,在外报了好几门自我疗愈的课程,同时也参加了家庭教育相关的课程。却时常处于纠结之中,“到底行不行啊?”、“我用了老师的方法,可是好像没效果啊!” 、“你说让我改变自己的方式,我该怎们改变呢?”┅┉
定期的沟通会,聊着聊着又聊回了老话题。追问上一次方案的执行情况,她才意识到执行中两天打鱼三天晒网,但凡遇到一点点困难,或者听到别人有其他想法,她就开始质疑这样做到底合不合适。几个月下来,进展微弱,她的改变很小,孩子的改变也是微乎其微。
事实上,因为信息科技的发展,我们随时可以搜索到各种各样的教育理念和方法,美国的、日本的、犹太的┅┉没有哪一种教育理念堪称完美,也没有哪一种教育观点一无是处。摇摆不定,只能措施孩子养育的最佳时机;贯彻落实,才能够帮助孩子树立一个发展的方向。
孩子之所以成为天使,是因为你心中的那个信念。你相信他/她会成为天使,就会坚定不移地带着他/她朝着天使的方向努力。坚定的信念,帮我们走向彼岸;摇摆不定,则会让我们原地踏步。
这一类教育习惯,我们称之为“摇摆不定型”。
张家李家老王家,到底哪家最有效。
他们的口头语:“这个也好,那个也好,我该选择哪一个呢。”
故事4:
橙子(化名)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大女儿12岁,初中一年级,小儿子7岁,小学一年级。
老二出生的时候,橙子产后抑郁,得不到老公理解,还被公婆嫌弃,性情大变。远嫁外地,无处诉说,所有的怨气都撒在了大女儿的身上。不给橙子帮忙,骂;成绩没考好,骂;周末不好好做作业,甚至会把孩子的书扔到地上。这样的教育方式带来的后果就是女儿变得越来越不淡定,不仅在家里顶嘴、发脾气,在学校里也是一点就着。橙子一度被班主任叫去反应情况,说这孩子“情绪极度不稳定”。
橙子在产后抑郁缓过劲儿的时候,已经开始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她知道这事别人帮不了她,只能自救。于是,依次做了三件事:①报瑜伽班:让身体先柔软起来,顺便舒缓心理的压力;②购买有关情绪管理的书籍:找原因、想办法,解决问题;③参加家庭教育课程:名师指路,一点就通。 当注意力不全在孩子和老公身上的时候,橙子的压力似乎也小了很多。人一轻松,知识也学得特别快。很快橙子就找到了问题的症结,并从老师那里得到了很多方法。
橙子心里清楚:性格跟习惯,养成难,改变也难,特别是还想要孩子改,那就是难上加难。坚定信念后,橙子从自己做起,把老师教的方法一项一项拿来实践,一条路走不通换另一条路,一个方法不管用就多个方法一起用。坚持的头一两年,真看不出来孩子有大的改变,橙子犹豫过也灰心过,但是在瑜伽馆出一身汗之后,橙子又恢复了斗志。
真正的翻盘出现在三年后女儿上初一。一个学期下来,孩子拿回了将近二十张的奖状,能跟同学聊天,能跟老师约球;最让橙子开心的是,不管橙子怎么跟女儿开玩笑,女儿都能笑呵呵地对应过去,不再是那个一点就着的“爆裂女”。
智慧的父母,都是从意识觉醒开始的。从知道到做到,从做到到悟到,从悟到再到做到,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缓慢而优雅地与孩子一起成长,不强势、不骄躁、不急于求成,才可能真正唤醒孩子。
这一种教育习惯,我们称之为“坚定信念型”。
坚定信念每一天,脚踏实地向长远。
他们的口头语:“我相信自己,也相信孩子”。
四个故事,四种教育习惯。即便阶层相同,也能教育出不同的孩子。
父母才是孩子的起跑线。智慧型父母,愿意在教育中改变。而这种改变来自于强烈的欲望、破釜沉舟的勇气、行之有效的方法、抵抗闲言碎语的定力、随时调整的心态以及持续坚持的动力。
未来已来,教育习惯的改变,势在必行。而且,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