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一年毕业季,空气中弥漫着离别的气息,也暗藏着青春期特有的躁动。距离小升初仅剩一个月,学生们的心思似乎也飘远了,李科言便是其中尤为明显的一员。这天,我像往常一样送学生离校,等我再次回到教室时,眼前的景象让我心头一沉。教室里一片狼藉,纸屑、灰尘散落各处,显然是值日生没有履行职责。一番询问后,我才得知,是李科言煽动大家,说这是最后一次值日,老师也不能把他们怎么样,几个孩子在他的软磨硬泡下便跟着离开了。
李科言是个聪明但极其叛逆的孩子,进入青春期后,他的自我意识迅速觉醒,常常以挑战规则为乐。面对这种情况,我没有立刻发火,而是陷入了沉思。直接批评教育或许能让他暂时屈服,但这并非长久之计,反而可能加剧他的逆反心理。
第二天,我没有在全班同学面前批评李科言,而是把他叫到了办公室。办公室里,我没有像往常一样摆出老师的架子,而是先给他倒了一杯水,然后轻声问道:“科言,能跟老师说说你昨天为什么要那样做吗?”
李科言起初有些抵触,眼神躲闪,不愿开口。我没有逼迫他,而是跟他聊起了自己初中毕业时的趣事,分享了当时自己对毕业的迷茫与期待。渐渐地,李科言的态度有所缓和,他小声说道:“老师,我就是觉得毕业前最后一次值日,没什么大不了的,而且大家都走了,我也就跟着走了。”
我没有直接批评他的错误,而是从青春期的心理特点入手,向他解释这种想法的普遍性,同时引导他认识到责任感的重要性。我告诉他:“毕业不是放纵的理由,反而更应该珍惜这最后的时光,给同学们和老师留下一个美好的回忆。你的行为不仅影响了班级的卫生,也伤害了老师和同学们的感情。”
接下来的几天,我密切关注李科言的表现。我发现他虽然嘴上不说,但似乎在反思自己的行为。有一次,我看到他主动捡起了地上的纸屑,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举动,但我知道这是一个好的开始。
在一次班会课上,我没有直接提及值日事件,而是以“责任与担当”为主题,让同学们自由发言。李科言在我的鼓励下,主动站起来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并向大家道歉。他的真诚赢得了同学们的掌声,我也借此机会表扬了他的勇气和进步。
通过这件事,我深刻认识到,与青春期的学生沟通,不能一味地批评和指责,而是要站在他们的角度,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我们要学会倾听,用真诚和耐心去感化他们,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青春期是一个充满挑战的时期,也是一个充满机遇的时期。作为老师,我们要以包容和理解的心态,陪伴学生走过这段特殊的旅程。相信只要我们用心去沟通,用爱去关怀,就一定能够破局青春期的叛逆,建立起师生之间真正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