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有话可说,我在表达之前读了几篇散文。沈从文的《生命》,梁实秋的《话说谦让》,林清玄的《把时间花在心灵上》和《风中跌倒不为风》。
散文果真是自由自在放浪形骸,一千个散文家的笔下有一千种姿态。
沈从文的散文我读得不多,因此不能直接说他的散文如何如何。仅就《生命》来说,它使我眼前浮现一个倚在窗边,一边侍弄窗台上的花草,一边观察窗下熙攘人群的形象。《生命》是今天读的四篇散文中,最为“孤僻”的一篇,也就是说,我虽能感知它的美,却不能相信自己完全读懂了。文章用了大量飘忽的想象,神秘的象征,绿竹、百合、玉石……大师之作绝不凌乱混杂,只是我这样造诣不高之人难以将其说清到明。
梁实秋的散文是入世之人在俗世之中,向人群投去的犀利的一瞥。他聚焦在人群的风俗习惯上,他有劝世之愿,极尽讽刺和揶揄,但他的讽刺和揶揄从不残酷,因而既能叫人惭愧反省,又能叫人莞尔一笑。《话说谦让》泼了许多笔墨描写人们做客就餐时互相让座的热闹场面,又细细分析了人们这么做的原因——每位客人都有座位,座位如何并不影响吃饭,谦让不吃亏。让人读之心生惭愧。他总是灵敏地捕捉到核心的词汇,比如《话说谦让》的“谦让”,《说勤奋》的“勤奋”等。围绕被选中词汇,他搭建起思想之塔。你还能在《雅舍小品》中看到更多这样的散文,他谈论生活中常见的主题,总能刷新你的对平时习以为常的事物的理解,又由于他的幽默,你会感到你世界观的颠覆是一个轻柔的过程。
林清玄的散文则像是睡前安静地坐在桌子旁回忆今天发生过的事,就着经历做做“心灵按摩”。林清玄的散文在我的中学时代倍受推崇,以致于我的高中老师都看不下去了,不得不点破他的“套路”——故事加心灵鸡汤。确实如此,林清玄散文总是在记叙一段典型经历之后发表自己的感悟,便完成了散文的写作。在我看来这种操作是一把“双刃剑”,它使文章变得生硬牵强,降低了文章的思想性;但是如果故事讲得好,就会形成一篇可读性极高的佳作。今天读的这两篇,就典型得反应了双刃剑的两刃。《把时间花在心灵上》,先是讲了参观朋友家中收藏的古董的经历,突出其藏品之繁多,对藏品的保卫之重视,从而发出了对这位朋友的排比式的劝告,读完之后没什么可以回味。《风中跌倒不为风》则选取了每个人都可能经历的有趣现象——孩子跌倒了,父母总会对孩子说责怪让孩子跌倒的那个东西的话,再由此引出自己童年时纠正父母,说是自己跌倒的经历,最后再按照惯例讲道理。套路依旧,但是故事讲得亲切有趣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