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诚〈孟子〉学习笔记58公孙丑章句上2-9-3》
今天是丙申年丁酉月乙未日,八月初十,2016年9月10日星期六。今日教师节。
继续【曰:"敢问夫子之不动心与告子之不动心,可得闻鸟?""告子曰:‘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气。’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可;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可。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
【"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
一.毛病出在二元论。认为气是我以外的东西,这是一切错误认知的根源。无论古今,不管中西,莫不如此。
特别是学国学和学中医的,更要警惕这一点,以为自己天天念叨"天人合一"就是国学大师了,以为自己天天念叨"气脉常通"就是中医高手了。这是口号,不是证悟,这是口头禅,不是真心得,这是顺口溜,不是真功夫。
徐文兵老师为例,徐老师从小跟随母亲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徐母师从北平名医张锡纯学习,可谓学脉纯正。徐老师从小耳濡目染,抄写和背诵了大量的名篇及歌诀,一句话,徐老师是有童子功功底的学者。大学念的是北京中医药大学,跟的老师如裴永清老师,听说他能一剂方子治感冒,对中医信心大增,每天骑车到老师那儿跟诊抄方,可谓诸多明师指路。按说,对气,该有认识了吧?且看徐老师的经历即知。上世纪90年代,我印象中是98年,徐老师作为交流学者到美国学习,期间遇到恩师周稔丰老师,稔,音任(ren4),周稔丰老师是武术大师,经周老师整理的武籍数目众多。正是这一遇,"改变"了徐老师的人生轨迹。据徐老师讲述,周老先生一按穴,他第一次感受到自身体内的气,自那一点开始,他才真正相信确实有气这样一种玄之又玄的存在,不是空气的气,不是air意义上的气,相对准确地说是energy,能量意义上的气。
之前的我对气停留在好奇状态,虽然听了徐老师的故事,几年过去了,仍然毫无感受。变化发生在今年。五月份,师父沪上讲学,教我站桩,又指点我阅读张载的《西铭》,后来我报告心得说:对我扰动很大。这是对气的新认识。认识不足,不能多谈。但是,讲了这么多,结合我自己认识气的过程,认识是一方面,未能认识气之前的意识也是一个方面:从理论到体会乃至于到意识上,我们该放下骄傲,认识到自己对气的认识是浅薄的,这一点同样重要。
很多人把气理解为解剖学意义上的生理功能,不能说错,但肯定不全面。如果认定除了生理功能意义上的气以外,气没有其他的理解,就是当代告子,把气当成了我以外的一种物质,其作用是我与外界交流的中介物。
二,志与气。
1,第一次认识志,是《大学》朱熹先生的注:心之所之谓之志。
那是2014年12月的某个清晨,天还没亮,寂静客厅的台灯下读到这一句时,浑身激凌了一下!从小到大,特别讨厌空洞洞的说教,对志啊理想啊接班人啊特别感冒,直到读到这一句"心之所之"时,心服口服,欣然悦然,甚至有一种失散多年的发小久别重逢的喜悦和亲切感!直从沙发上直起身子,反复读反复品味,其意盎然,其味无穷。
徐文兵老师有一种考证,古文的志字,非士与心的组合,而是之与心的组合,现在没有这个字了,之心,上下结构的写法,即心之所之,心想去的地方,这叫做志。
世界混沌,如茫茫苍苍。志,就是在这混沌时空中,由我们先天的本心指明去向,或者如我的经历一样,借由师父的指点找到去向,这叫做志有定向。
这说明什么呢?说明志是从我们每个人的本心出发的。志不是外加于人的异物。这一点特别重要,因为后天的环境、家庭、学校生活和教育塑造了我们每个人的意志思想。意、志、思、想,这四个字也都有心字底儿,跟我们先天的本心有关系,他们与心和神的区别在于,心、神是本心,不会改变,而意志思想则来自环境和教育,是能够改变的。我们应当要做的是找到自己的本心,同时,让后天学习得来的意志思想与本心相合。如果两者不一致,心意不合,两者成天掐架,就会陷入痛苦之中。
志,虽然对后天的选择和作为以及成就,发挥着无与伦比的影响,但需要我们记住的是,它不是后天的东西,它更不是我以外的东西,它不是外面的东西,它更不是物质,它不是意志强加给它就能"改造"的东西。上面罗列的套路全是误区,是断蹊辟径,都是走不通的假大空。
有人说,是不是我找到志就能过上好生活了呢?我的回答是,找到志并不容易,先找到志再说。至于能不能过上好生活,这是新的议题。按下不表,暂不展开。
2,气,也不是外物。
明天继续学习气怎么不是身外之物呢?
【学习参考书目】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著
《张居正讲解<孟子>》张居正著
《读四书大全说》王夫之著
《孟子正义》焦循著
《孟子译注》杨伯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