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长莺飞四月天,最美还是人世间。
四月初,带着些许好奇,参加了阅益书会大鱼组织的视频翻译活动,恰好自己每天追“政事堂”,看他从宏观角度来分析经济政策,有时看的云里雾里,正好趁此机会对经济运行的机理有个基本认识,也好做个肚子里有点墨水的吃瓜群众;另外一个想法是想接触不同的人,因为自己自工作以来社交圈基本就锁定了家人好友,相互之间太熟悉了,讲话可以不过大脑,长久下来,说话和行事风格就会止步,于是就带着这样的心情加入了。
这一个月,明确认识到自己的兴趣点,翻译视频之前只是有一种模糊的想法,在翻译视频之后及完成报告阶段,感觉自己对宏观经济学和地缘政治有明显的偏好,以后会把此类书作为兴趣拓展来看。期间,辅之看了刘鹤副总理牵头编写的《两次全球经济大危机的比较分析》部分章节后,能感受到高维的分析逻辑,锚定这一本和基辛格的《大外交》作为下一月的读书计划。对于个人发展,我觉得最后三点应时刻记在心里:
1. 不要让自己的债务超过自己的收入水平,因为债务早晚会压垮自己;
2. 不要让自己的收入水平超过自己的生产力水平,也就是才不配位,这样很快就会被淘汰;
3. 不断提升自己的生产力水平,这才是最长期可持续也是最重要的。
这三条建议环环相扣,提升自己的生产力水平,便是为自己的发展加杠杆。通过这次项目,能收获这些我觉得很值得了,就像大鱼说的,我们不是专业研究这个的,只要我们能把一两点弄清楚,能带走一两点,就足够了。确实如此。虽然这些道理我们都知道,但其实很快也会抛之脑后,那还是需要不断提醒自己,强化记忆和练习。
在报告那天,最后梳理收获时,我觉得最难以表达出来的是精神上的收获。参加项目过程中,会不时想起以前参加的活动,无论是工作上的交流学习还是社交活动,有时觉得收获满满,有时觉得非常不值。其中的差别就在于自己是否真正参与其中,参与其中时,是否真正想把它做好。这两点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影响你的体验值。而这一次也有做组长的压力,所以责任在驱使自己不断往前走。后面准备报告的时候,我是有些后悔,真是太难了,学习了半天还是云里雾里,但还是想着既然做了,就要过得去自己这一关。一天论文看下来,感觉都面瘫了,那种感受是不想再体验了,不过就是在这样不断整资料看论文的过程中,能把国家救市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大致梳理出一个框架出来,这一点于己之后消化财经新闻还是有用。
人际交往的体会是做一个真实的自己,但总觉得自己的直言症可能是改不了了,真的很较真,因为学习这个事情,不像为人,可以不求甚解,不拘小节。对于真理和知识的追求,就应求是,要有不同思想碰撞的火花。这样才会在接受新观点时,反审自己认识的不足,才能成长。有时候,虽然显得有点aggressive,其实内心没有要打败谁或扭转谁的想法。交流,促进成长。
就我而言,了解新知识,偏好建立框架,从一级标题到二级,三级标题,哪怕是先接触了三级标题,也要寻根溯源,找出一级标题和二级标题,所以在建构新知识时,会很容易晕,另外一个就是比较贪心,就想一下子把这块儿弄清楚,事实上怎么会那么容易。所以有的时候,就会显得空泛,尤其是自己没有完全理清一个概念的时候,就想要去通俗地解释它,我觉得这点很容易让自己走上误区。想到昨天跟朋友聊天,Alan Jacobs在How to Think中提到:
Be ware of metaphors and myths that do too much heavy cognitive lifting; notice what your "Terministic Screens" are directing your attention away from; look closely for hidden metaphors and beware the power of myth."
这一点让我想到报告前夕,和哇探讨基建和动能举例时,反而有点绕迷糊了,所以以后还是本着探讨的心情,去商榷和交流。但也不要妄自菲薄,就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知不足而后改之。
如今,一天大多数时间留给看书,写笔记。会感觉到格外不真实,想必这也是变化中的自己吧。今年是开启变化的一年,其实变不变,决定权都在自己。快节奏的当下,每个人的时间都很宝贵,能够倾听他人的时间也很少,有这样的机会去交流,打破社交阻隔,就应好好把握,毕竟人际交往,演讲,组织能力都是需要磨练的。而成长,也总是麻烦的,我们只有不怕麻烦,才能向前走一步,再走一步。
趁这时间正好,多去拥抱阳光感受爱,去充盈自己,肆意追逐,看这风景还是此间好。